提起“省”,大家脑子里想的可能是咱们国内的省份,比如新疆,都知道新疆大,走一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祖国辽阔”。
可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个“省”,比新疆还大将近一倍,甚至比整个印度的国土面积还大,要是把它单拎出来当国家,面积能排到全球第七。
![]()
更离谱的是,这片地方人口少得可怜,冰原上走几个月可能都见不着一户人家,偏偏又藏着能让全球眼红的宝贝。
这到底是哪儿?为啥一个“省”能有这么夸张的规模?
![]()
比印度更大的省级行政区
先给大家算笔账:咱们国家的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已经够大了吧?
可今天说的这个“省”,俄罗斯的萨哈共和国,面积足足有310.32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两个新疆拼起来。
![]()
再往大了比,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萨哈比它还多12万平方公里;要是跟小国家比,相当于3个埃及,或者31个韩国堆一块儿。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叫“共和国”,那不是国家吗?
![]()
其实不是,萨哈是俄罗斯22个自治共和国之一,看着有自己的宪法、能自己管不少事儿,可本质上还是俄罗斯的省级行政区,就跟咱们的自治区差不多。
这种特殊的设置,其实是俄罗斯为了管好大疆土、协调多民族关系搞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历史门道。
![]()
更有意思的是“大而空”的反差:2024年的数据显示,萨哈全境才95万人,算下来每平方公里就0.3个人,啥概念?
差不多是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平均才住了不到1个人,冰原上更是可能走几个月见不着人影。
![]()
可偏偏它的首府雅库茨克,硬是挤了36万人,成了北极圈附近少有的“大城市”,一边是空旷的冰原,一边是聚居的城市,这种反差感在全世界都少见。
气候变暖的冲击
萨哈的气候,用“极端”两个字形容都不够,它一半的地盘在北极圈以北,冬天冷到啥程度?最低能到零下70℃,零下40℃的日子一年能有8个多月。
![]()
地面下全是永久冻土,平均厚度300到400米,维柳伊河河床的冻土更夸张,深达1500米,说是“全球最厚冻土”都不为过。
这些冻土像一块巨大的“冰壳”,把这片土地牢牢裹住,也成了当地生态的“命根子”。
![]()
可这两年,气候变暖把这块“冰壳”给搅乱了。
有组数据很直观:2017到2021年,萨哈的Tiksi机场附近,近海区域的地面每年都往下沉40毫米,是内陆地区的4倍。
![]()
专家说,这就是冻土融化导致的,表层冻土一化,地面没了支撑,自然就往下陷,长期下去,机场跑道、公路都得受影响。
更吓人的是野火,2024年夏天,萨哈的火就没停过。一开始是7月初,一周内就烧了107处,过火面积超过33万公顷。
![]()
到了7月底,过火面积直接涨到51.9万公顷,差不多是500个西湖那么大。跟2000到2010年比,这几年的火灾数量翻了三倍。
更严重的是,火一烧,冻土融化得更快,而冻土里藏着1.7万亿吨碳,这些碳一释放到大气里,又会让气候更暖,形成“越暖越烧、越烧越暖”的恶性循环。
![]()
冻土上的生存
在这么恶劣的地方过日子,没点“独门绝技”可不行。
就说雅库茨克的房子,跟咱们平时见的完全不一样,所有房子都架在离地1米的木桩上,木桩得往地下扎很深,一直扎到永久冻土层里。
![]()
为啥这么做?因为表层冻土冬天冻、夏天化,要是房子直接建在地上,夏天地面一软,房子就该歪了。
门窗也得做三层甚至四层,一层根本挡不住寒气,风一吹就往里灌。
![]()
当地人的穿戴也有讲究,冬天出门,必须穿驯鹿皮做的靴子,鞋底厚、保暖性强,踩在雪地里不冻脚。
身上得裹过膝的毛皮大衣,领口、袖口都得扎紧,不然冷空气钻进去,分分钟冻到骨头缝里。
![]()
还有个小细节:千万别戴金属边框的眼镜,一出门镜片贴在脸上,一扯就可能把皮肤粘破。
更别去舔金属物件,舌头一粘上去就拿不下来,这些都是当地人用经验换来的教训。
![]()
生活里的“奇景”也不少:冬天把开水往空中一泼,刚洒出去就变成一团冰雾,落到地上就是小冰粒。
渔民从河里捞上来的鱼,不用冻,几分钟就硬得跟石头似的,拿起来能当锤子用。
![]()
汽车也不能随便熄火,要是停在外面超过5分钟,引擎就冻住了,再想启动根本没门,只能等天暖和了再说。
不过别以为这里的人过得“原始”,雅库茨克有图书馆、电影院,公交全年都开,当地人早就习惯了在严寒里过正常生活,近几年冬天还常有游客来体验“极寒”,给这座冰城添了不少人气。
![]()
资源经济的双重悖论
萨哈虽然冷,却是个“聚宝盆”,最拿得出手的就是钻石。
俄罗斯的钻石大部分都产自这里,全球有名的阿尔罗萨公司,2023年挖的钻石就占了全球产量的25%,旗下的米尔尼矿,一年能挖500万克拉钻石。
![]()
这些钻石运出去能卖大价钱,成了萨哈经济的“顶梁柱”。
除了钻石,这里还有不少其他宝贝:黄金产量在俄罗斯排第二,煤炭排第三,石油排第五。就说恰扬达油气田,等2026到2028年正式投产,能给当地带来不少收入。
![]()
可问题也跟着来:2025年萨哈的GDP预计能涨2.6%,工业占比超过63%,看着不错,但固定资产投资却降了16.6%。
说白了,当地经济太依赖挖资源了,一旦资源价格跌了,或者挖不动了,经济就容易出问题,怎么跳出“靠资源吃饭”的圈子,成了萨哈最大的难题。
![]()
还有个矛盾是“开发”和“保护”,挖钻石、采石油得动工,可一动工就可能破坏冻土,冻土一坏,生态就跟着出问题。
这片土地上有70万条河流、80万个湖泊,淡水储量特别丰富,还有大片寒带森林,要是生态毁了,再想恢复就难了。
所以现在萨哈也在琢磨,怎么既能挖到资源赚钱,又能把冻土和生态护好,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
极端环境下的工程
虽然地广人稀,但萨哈该有的基础设施,还是要有的,但想要在这里建设,简直是“跟自然较劲”。
最受关注的就是勒拿河大桥,这桥从规划到施工,每一步都不容易,2025年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正在修老塔巴加村到哈普塔盖村的路段,主桥长3.2公里。
![]()
为啥要费这么大劲修这座桥?因为它能把西伯利亚铁路和北海航线连起来,以前绕路走得花不少钱。
等2028年通车后,运输成本能降60%,对当地的资源运输、经济发展帮助太大了。
还有个重要项目是液化天然气工厂,2022年就规划好了,落在雅库特的超前发展区,一开始就投了60亿卢布。
![]()
这工厂建成后,萨哈的天然气就能直接出口,还配套建了石油码头,北边的物资运输也能更方便。
不过这些工程都得应对冻土的问题,建桥的桩基得往地下扎15米以上,确保能固定在永久冻土层里。
工厂的建筑也得做热力隔离,不能让机器的热量把冻土烤化了,不然地基就不稳了。
![]()
这些工程看着是“修路建厂”,其实是萨哈在“破冰”,打破极端环境对发展的限制。
以前因为交通不方便,很多资源运不出去,经济发展不起来,等这些基础设施建好了,当地的发展就能快一步,不过这过程中,还得不断跟冻土、严寒“斗智斗勇”。
![]()
平衡之道
萨哈的未来,其实就是在“挖资源”和“护家园”之间找平衡。
一方面,钻石、石油这些资源是当地的“钱袋子”,不能不挖,不然经济没法发展,当地人的生活也难改善。
可另一方面,挖资源不能没节制,要是把冻土搞坏了,把河流、湖泊污染了,就算赚了钱,家园也毁了,得不偿失。
![]()
现在萨哈也在制定更严的开采标准,比如限制开采范围、要求企业做好环保措施,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还有个机会是北极航线。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航线慢慢能通航了,萨哈正好在这条航线上,地理位置一下子重要起来。
勒拿河大桥建好后,萨哈就能成为北极航线的重要节点,到时候不光是资源能运出去,还能发展物流、旅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
![]()
不过这也得提前准备,比如完善港口设施、培训相关人才,不然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另外,萨哈还有个独特的“身份”,除了中国,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种人聚居区,当地的雅库特人,祖先是古代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突厥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
![]()
这些文化是萨哈的“根”,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未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这些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既能让雅库特人记住自己的历史,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形成“文化+旅游”的新发展路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