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诊疗“对症难治本”的老问题,DORA类药物带来新解法
在我国,近半数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其中,失眠作为我国高发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达到了29%以上[1-2]。传统治疗长期面临“疗效局限、安全风险、日间功能受损”的三重困境,而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达利雷生的出现,以“靶向抑制过度觉醒”的独特机制,为失眠诊疗突破传统局限提供了全新方案。基于此,医学界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围绕失眠治疗痛点、达利雷生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未来价值展开深度探讨。
临床核心痛点:失眠治疗的供需差异与传统药物局限
王玉平教授结合多年睡眠医学临床实践指出,当前失眠治疗的核心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诊疗体系与人才缺口。尽管失眠诊疗技术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且标准化诊疗体系尚未建立、专业人才匮乏,导致患者难以获得规范有效的治疗。
二是传统药物的安全性风险。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例,其常见日间嗜睡、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更关键的是,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停药时可能出现反跳性失眠或戒断反应[3-4]。
三是身心与管理困境。长期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4];另外,患者由于治疗不规律而形成的“失眠-用药-担心依赖-自行减停药-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也会进一步加剧治疗难度。
失眠新药:核心机制革新与中国Ⅲ期临床循证支撑
王玉平教授表示,近年来失眠的机制研究有了较大进步,其中就包括食欲素受体的发现——它参与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食欲素1型受体(OX1R)和2型受体(OX2R)被食欲素A和食欲素B激活之后人体处于清醒状态,若受体被拮抗,那么人就容易处于困倦、易入睡的状态[5]。基于这一新机制的发现,医学上研发了OX1R和OX2R的拮抗剂,即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
达利雷生作为典型的DORA类药物,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抑制过度亢进的中枢觉醒功能,从源头恢复“睡眠-觉醒”的生理平衡。因此在改善睡眠的同时,几乎不影响患者日间认知、学习与工作能力[6]。
作为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王玉平教授介绍,该研究的开展核心源于“传统药物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现实。为验证该药物在我国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团队牵头开展了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一项专门针对中国慢性失眠患者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206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失眠障碍诊断标准且失眠严重程度评分≥15的18 ~75 岁中国失眠障碍患者[2]。
研究数据显示达利雷生能够显著改善睡眠指标。治疗一个月后,达利雷生50 mg组入睡后觉醒时间(WASO)较基线减少约35分钟,主观总睡眠时间(sTST)延长近一个小时,入睡潜伏期缩短约36分钟[2]。王玉平教授强调:“睡眠连续性的提升会让患者感觉‘睡了很好的一个觉’,大多数患者不仅睡眠能够得到改善,日间功能也同步提升”。
达利雷生中国Ⅲ期研究首次填补了“中国人群循证医学空白”,证实其对我国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方案提供了直接依据。
优势对比+未来展望:达利雷生推动诊疗理念转型
针对当前临床已上市的多款失眠治疗药物,王玉平教授从临床实践角度,总结了达利雷生以下三方面的突出优势:
疗效稳定性:达利雷生可同时优化入睡速度、睡眠时长与连续性,且长期应用仍能维持疗效,为失眠患者提供持续获益[7];
安全性特征:与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达利雷生无肌肉松弛作用,适合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失眠患者;对肝肾功能影响微乎其微(若患者为中重度肝功能不全,则需遵医嘱调整剂量),老年患者亦可安全使用[3,4,8];
日间功能优势:这是其核心的差异化价值——王玉平教授指出,传统药物常导致日间嗜睡,而达利雷生通过“靶向调节觉醒”,不仅不影响日间状态,还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间接提升日间认知与工作能力[9]。
基于以上这些优势,王玉平教授对未来的治疗目标提出了自己的展望——达利雷生或可为慢性失眠的“根本改善”提供可能:期待通过长期规范使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睡眠-觉醒”自主调节能力,最终实现部分患者脱离药物治疗,打破“依赖药物入睡”的被动局面。
王玉平教授认为当前失眠诊疗多遵循“对症治疗”思路,即入睡困难则用“助眠药”,睡眠短则用“延长睡眠药”。而达利雷生的出现,将推动诊疗理念向“生理平衡调节”转变,即通过靶向纠正“过度觉醒”的病理状态,帮助患者重建自主睡眠节律。未来诊疗路径可能更注重“长期管理”,而非短期对症,让慢性失眠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睡眠改善。而且达利雷生不属于国家精神管制类药物(“精二类”),消除了患者对“成瘾性”“依赖性”的顾虑,给临床实践带来便利。
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探索达利雷生上市后适应症的细化,包括在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失眠患者中的联用方案,青少年、老年人以及其他特殊失眠人群的用药等。
小结
达利雷生通过其机制革新,在临床中实现“改善睡眠、保障安全、提升日间功能”的三重目标,既破解了传统药物的局限,又推动失眠诊疗从“被动对症”向“主动调节生理平衡”转型。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与临床规范的完善,这款药物有望成为慢性失眠治疗的核心选择,帮助我国数亿失眠患者真正告别失眠困境,恢复高质量睡眠!
专家简介
![]()
王玉平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
宣武医院河北医院院长
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
中国抗癫痫协会癫痫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李双艳,张斌.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06):731-737.
[2]Huang Z, Wang H, Zhang B,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ridorexa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Sleep. 2025 Jun 25:zsaf170.
[3]余一凡,闫薇,陆林. 近十年我国失眠障碍的诊治与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5,58(8):583-587.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60-584.
[5]于景娴,池里群.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类抗失眠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4,21(2):20-25.
[6]Ziemichód W, Grabowska K, Kurowska A, Biała 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aridorexant, a Dual-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as New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olecules. 2022 Sep 16;27(18):6041.
[7]Kunz D, Dauvilliers Y, Benes H, et al. Long-Term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Daridorexant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CNS Drugs. 2023 Jan;37(1):93-106.
[8]盐酸达利雷生片说明书.
[9]Williams SG, Rodriguez-Cué D. Use of Daridorexant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J Clin Med. 2023 May 1;12(9):3240.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