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近年来,黄金价格持续走高,早已跨过每克800元的心理关口,金饰零售价普遍突破千元大关,不少消费者感慨“存金不如存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有一种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已远远超越黄金。
据财经网5月14日报道,该物质当前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65万元至180万元区间,折合单克售价高达1650元,相当于同期黄金价格的两倍以上,堪称“药中之王”。
这究竟是何物?
![]()
答案是牛黄——即牛胆囊内形成的结石。尽管听起来普通,但它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已有数千年应用历史,被视为极其珍贵的药材之一。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明确记载,将牛黄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开窍醒脑等多重功效,临床价值极高,历来为医家所重。
如今,牛黄已成为中药材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稀缺资源,价格从2011年每公斤约11万元一路攀升至2025年的165万元以上,十余年间涨幅接近15倍,令人咋舌。
![]()
既然牛黄自古就被视为珍品,为何近十几年来价格出现如此剧烈波动?
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三点,首要因素在于其极度稀有的自然形成机制。
在过去信息不畅的时代,许多农户宰杀耕牛时若发现胆囊中有硬块,因不了解其价值,通常将其当作废弃物丢弃,造成大量天然牛黄流失。
![]()
而牛黄的生成过程极为缓慢且充满偶然性。传统饲养模式下,耕牛服役时间长达十年甚至更久,长期劳作与粗纤维饮食增加了胆汁代谢异常的概率,从而提升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现代集约化养殖场追求效率,肉牛大多在一至两年内出栏,生理周期远不足以支持牛黄发育成熟。
![]()
此外,只有当牛只胆道系统发生特定炎症反应时,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红素和钙盐等成分才可能逐步沉积并凝结成石。
这些结石还必须达到一定重量、色泽与化学成分标准,才能被认定为符合药用要求的“天然牛黄”。
![]()
统计数据显示,在百万头规模的牛群中,仅有三到四头能自然产出达标牛黄,产量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我国制药行业每年对天然牛黄的需求量维持在5000至6000公斤之间,而国内实际自然产量不足1000公斤,供需失衡严重。
![]()
更为严峻的是,2000年前后全球多地暴发疯牛病(BSE),我国随即出台禁令,全面禁止进口包括牛源性器官在内的相关生物材料。
此前尚可通过国际渠道补充部分缺口,但这一政策使得外部供给彻底中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局面。
![]()
除了供应端的极端稀缺,牛黄本身不可替代的药理特性也是支撑其高昂定价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药体系中,它被誉为“救命圣药”,是多种急救类中成药的核心组分。
以安宫牛黄丸为例,这是治疗急性中风、脑出血及高热昏迷的重要药物,能在危急时刻帮助患者恢复意识,赢得关键抢救窗口期。
![]()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含天然牛黄的安宫牛黄丸,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清醒概率可提升37%,疗效显著。
此外,该药材还广泛应用于高烧惊厥、病毒性肺炎、重症感染等病症的治疗,因其强大的抗炎、退热与神经保护作用而备受信赖。
![]()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日益增强,含有天然牛黄的制剂需求持续攀升。
然而供给始终受限,导致市场价格节节攀升。
正因其兼具稀缺性与高临床价值,牛黄逐渐演变为具备投资属性的商品,吸引资本深度介入。
![]()
不少医药企业与投资机构开始大规模收购囤积,人为制造市场短缺现象。更有投资者将其视作避险资产,在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时期大量购入,试图获取超额回报。
金融资本的涌入进一步扭曲了供需关系,推动价格脱离基本面,进入高位运行阶段。
![]()
面对天然牛黄供不应求的局面,科研人员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寻找可行替代路径,目前已发展出三种主流技术方案。
最早问世的是人工牛黄,采用化学合成方式模拟天然成分,生产成本低廉,适用于普通感冒清热类药品。
但其有效成分胆红素含量仅为天然产品的50%左右,药效强度存在明显差距,重大疾病救治仍依赖原生牛黄。
![]()
第二种为培植牛黄,通过向健康活牛胆囊植入特殊生物诱导材料,引导体内自然形成符合药典标准的牛黄。
整个过程不影响牛只正常生长与健康状态,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
![]()
例如宁夏某专业化基地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每头试验牛配备电子追踪设备,实时监测牛黄发育进程。
检测结果显示,所产培植牛黄胆红素含量稳定在38%至45%之间,远超国家规定的25%最低标准,品质优良可靠。
平均每头牛每年可产出约30克,极大提升了单位产能。
![]()
第三种则是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利用仿生环境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牛胆囊内部生态,实现无需活体参与的大规模生产。
目前该技术产出的牛黄胆红素含量已突破30%,完全满足《中国药典》药用要求。
年产量可达800公斤,相当于百万头牛的天然产出总量。
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具备工业化复制潜力,大幅压缩生产周期与成本,未来有望显著降低含牛黄药品的价格门槛,惠及更多患者。
![]()
尽管替代产品陆续投入应用,但在短期内,天然牛黄的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震荡态势。
市场对其原始形态的信任度依然深厚,高端制剂需求仍在扩张,资本热度尚未完全消退。
![]()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新公告,批准从阿根廷进口符合检疫标准的牛黄,并在12个省份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使用。
此举标志着我国对外采购通道重新开启,有助于适度缓解原料紧张状况。
![]()
但需指出,占据全球牛黄产量约40%的巴西,因仍受疯牛病疫情影响,未能纳入进口名单,整体供应缺口依旧庞大。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培植技术和体外培育工艺不断优化升级,牛黄的可获得性将稳步提升,市场接受度也将随之提高。
![]()
天然牛黄因稀缺而产生的溢价空间有望逐步收窄,价格趋向合理区间。多样化供应来源也有助于遏制投机行为,促使市场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从田间废弃的“牛结石”到身价百万的“中药瑰宝”,再到科技赋能下的规模化再生,牛黄的演变历程映射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变迁。
它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财富增值或资本博弈,而在于守护生命、治病救人的根本使命。
科技正在一步步破解“牛黄荒”的困局,相信这味传承千年的经典药材,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独特价值,造福亿万需要它的患者——这才是其最宝贵的归宿。
![]()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两部门发文 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504/21/t20250421_39347595.shtml
![]()
【2】中国经济网——《进口牛黄再“开闸” 牛黄原料“紧缺枷锁”能否打开?》
http://m.ce.cn/xjk/jk/202504/22/t20250422_39348244.s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