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东杨村育苗基地的大棚里已有了忙碌身影。基地管理员陈小路拨开晨雾查看菜苗长势,翠绿的白菜叶上挂着露珠,整齐的萝卜缨子随风轻摇,一畦畦香葱散发着沁人的清香。“往年这时候,育完烟苗的大棚早就闲着长草了,现在你看这光景,多喜人。”他笑着说。
这座占地30亩的育苗基地,每年承担着周边6300多亩烟田的育苗任务。过去,每年4月烟苗移栽后,育苗大棚便进入长达10个月的闲置期。“好好的设施搁着不用,心里真不是滋味。”陈小路蹲在菜畦边回忆,去年此时他还在为清理大棚杂草发愁,如今这片土地却充满生机。
“农民要增收,土地要增效,闲置资源就是突破口。”东杨村育苗基地负责人古保民介绍道,“烟苗培育结束后,大棚的智能温控、滴灌等设施仍保持完好,完全可以复用于其他作物种植。”
同时,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聚焦设施农业创新,指导合作社依托现有大棚开展特色种植,积极探索“烟叶育苗+果蔬轮作”生产模式,通过产业融合的深度实践,让闲置大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增收棚”。
在大棚的一角,育苗户李满仓正忙着给菜苗浇水。他今年承包了3个大棚,算起账来满脸笑容:“育烟苗有收入,烟苗移走后接着种蔬菜,这茬白菜、萝卜收了,预计能多挣2万多块。”
说话间,村民王桂芝挎着篮子走进大棚采收成熟的小葱。“在家门口干活就是好,一天能挣百来块钱,中午还能回家给孙子做午饭。”她麻利地捆着小葱,篮子里的葱绿得发亮,“以前想挣钱得去镇上打工,现在守着大棚就能增收。”据合作社统计,仅蔬菜种植季就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规模,帮助合作社引入适合烟区气候的水果品种,真正实现‘春育烟、夏种瓜、秋种菜’,让育苗大棚全年不闲置、农民四季有活干。”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农艺师赵红朝介绍道。“烟草产业从来不是孤立的,我们要把育苗大棚变成乡村振兴的‘支点’,让农民在种烟之外,还能靠烟草配套设施多增收、稳增收。”
夕阳西下,大棚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村民们趁着凉爽采收蔬菜,笑声和谈笑声从大棚里传出来。陈小路感慨道:“大棚常绿着,口袋就鼓着,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当“一棚多收、四季常绿”的创新实践,转化为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口袋里的增收款项,这片土地正以资源集约为经、民生改善为纬,编织出一幅“一业带动、多元振兴、群众增收”的乡村发展新图景。(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吕振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