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助力学子陶冶情操、提升涵养,新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前精心策划并启动辖区“文化进校园”服务配送专项行动,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与成长需求,量身打造文化服务菜单,将非遗传承、文艺演出、绘本阅读等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校园。
![]()
针对幼儿园阶段学子,文化中心重点推出《中华小故事》+“沪语小课堂”,邀请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程海芗老师走进幼儿园,给孩子们演绎《摇啊摇》《落雨了打烊了》《弄堂里的夏天》《车子开大会》等古文诗词、沪语童谣,通过风趣讲述、互动问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搭配黏土捏制、简易纸艺等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
![]()
![]()
小学阶段则以“非遗进校园”为核心,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希贤开展连环画体验课;中心还将具有街道特色的法华牡丹与传统手作课相融合,推出牡丹水拓丝巾、牡丹书法卷轴、牡丹花琉璃茶盘等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手艺的同时又融入了辖区特色IP。
![]()
此外,中心还为小学配送科普儿童剧、“二十四节气——人与大自然共同表演的魔术”等节目,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剧情,深受学子喜爱。
![]()
面向中学阶段,文化中心则聚焦于深度体验与红色教育,配送“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展演”,邀请上海前线艺术团、上海越剧传习所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获得者笪雪莹,昆剧团一级演员、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者倪弘,市朗诵家协会会员刘志云等名家登台献演,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
文化服务配送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要以文化为桥,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平台,实现“以美育人、文化润心”的目标。为确保活动质量,新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接了各类资深服务团队,包括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艺术院团等,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活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校、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内容,改进形式。
![]()
“非遗课程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家后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比单纯的讲解更有效果。”复旦小学一位学生家长说道。华政附中一位老师则表示,“经典演出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艺术的大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撰稿:孔建宏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