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对伊朗-印度关键合作项目恰巴哈尔港发起新一轮围剿。
这一战略港口位于伊朗东南海岸,是印度绕过巴基斯坦连接阿富汗及中亚的重要枢纽,也是莫迪政府“向西看”战略的核心支点。
![]()
特朗普政府以“遏制伊朗地区影响力”为由,宣布扩大对参与港口建设企业的次级制裁,并联合阿拉伯国家在霍尔木兹海峡增加军事部署,同时通过经济施压要求阿联酋等中东资本撤出相关项目。
这三路攻势——经济制裁、军事威慑、外交孤立,形成夹击之势,令莫迪政府陷入十年未有的地缘政治困境。
![]()
表面看,特朗普对恰巴哈尔港的围剿是延续其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的对伊强硬路线。但若仔细观察制裁细节和战术节奏,会发现其矛头实则指向印度。
新制裁方案首次明确将“与港口运营有贸易往来”的外国企业纳入打击范围,且针对印度国企“印度港口全球有限公司”(IPGL)的融资渠道实施精准封锁。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同时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经济援助以换取其拒绝通过恰巴哈尔港开展贸易,这相当于直接掐断了该港口的物流命脉。
![]()
特朗普的“回马枪”战术背后,隐藏着三重算计:
一是打击印度卢比国际化尝试,此前,印度曾推动以卢比结算港口贸易,二是牵制印度与俄罗斯、伊朗的“非美元化贸易联盟”,三是为美国能源企业争夺中亚油气过路权铺路。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政府当前面临的,堪称一场“完美风暴”。
![]()
一方面,印度在恰巴哈尔港投入已超5亿美元,且将其定位为抗衡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棋子;
另一方面,美国制裁已导致日本、韩国承包商紧急撤资,阿联酋主权基金暂停二期工程拨款。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无力向印度提供战略支援,而印度国内2025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已降至5.1%,失业率攀升至8.2%,反对党国大党趁机以“外交失败”发起政治攻击。
![]()
也因此,印度陷入今日之困境,表面看是特朗普政府的三路围剿所致,实则根源在于印度自身结构性缺陷。
莫迪政府未能实现“印度制造”的崛起以夯实经济基础,未能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能源转型以保障安全,外交政策充斥着短视的投机主义,以及基于不切实际评估的盲目自信。
这些内生的结构性弱点,使印度在面对外部强压时显得尤为脆弱。
![]()
面对如此多维度的立体围堵,印度未来若再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将不得不权衡前所未有的复杂后果和连锁反应。
莫迪的困境在于:若对美妥协,不仅前期投入血本无归,更将动摇其“印度制造”战略中“延伸全球供应链”的根基;若强硬对抗,则可能触发美国对印度金融系统的制裁,导致资本外流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9月中旬突然宣布与伊朗开展本币贸易谈判,并向俄罗斯采购更多打折原油,这种“走钢丝”策略虽展现韧性,却可能招致美国更激烈的反制。
![]()
这场围剿与反围剿的较量,暴露出全球秩序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特朗普的进攻性策略反映美国正试图用“危机驱动型”外交重塑盟友体系,也就是通过制造区域性紧张,迫使各国在“选边站队”中强化对美依附。
而印度的挣扎则表明新兴经济体在战略自主性追求上的现实困境:即便拥有相当国力和独立野心,仍难以摆脱美元体系、能源安全、技术供给的结构性制约。
![]()
恰巴哈尔港之争可能成为南亚地缘格局的转折点。
若印度被迫退缩,则意味着美国仍能单边撬动区域平衡;若莫迪能找到破局之道,例如联合上合组织构建替代性融资机制,则可能加速多极化秩序的形成。
目前来看,双方都在进行风险可控的试探,但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当伊朗核问题再度升温或巴基斯坦政局出现动荡时。
![]()
特朗普的回马枪与莫迪的悬崖困境,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规则制定权”的预演。
恰巴哈尔港虽小,却是观察新兴大国与传统霸权博弈的绝佳窗口。
这场较量没有简单的是非对错,只有残酷的利益计算与战略忍耐力的比拼。
无论结局如何,它都提醒世界:旧秩序的瓦解从来不是平滑过渡,而是伴随无数个恰巴哈尔港这样的局部震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