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手像拂云,落脚如扎根,看着简单,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有人说太极是“慢动作”,有人说它是“哲学拳”,其实它就由四样东西组成:能防身的动作、顺气血的呼吸、会传导的劲、藏在骨子里的理。把这四样弄明白,才算真懂太极。
一、动作:像自然里的招式,藏着巧劲
太极的动作不是瞎编的,要么学自然,要么为防身,每招都有用。
学自然的“仿生招”
“白鹤亮翅”就像仙鹤展翅,身子要稳,胳膊要展,练的是平衡;“野马分鬃”学野马跑,转腰带胳膊,练的是灵活。这些动作看着柔,实则能松开关节——天天坐办公室的人,练“云手”划划圈,肩膀、腰胯都能活动开,比揉肩管用。
能防身的“攻防劲”
“揽雀尾”看着像抱东西,其实藏着“掤、捋、挤、按”四招:别人推你,你用“掤”劲接住,“捋”着他的劲往旁边带,再“挤”一下让他失衡,最后“按”出去。老拳师说:“太极的招,看着是舞,其实是武,就看你会不会用。”
各流派的“看家样”
陈式太极有跳有震脚,“金刚捣碓”砸下去,劲儿从脚传到拳,刚劲十足;杨式太极慢悠悠,“倒卷肱”退步时,身子稳得像在水上漂,适合养老;武式太极动作小,手不高过眉,讲究“一寸劲”,看着轻,推起来很巧。
不管哪派,身子都得正——脊柱像串珠子,别歪别驼,站着、动着都稳。有个驼背的大叔练了半年,背直了些,说“以前看东西要低头,现在抬头不费劲了”。
二、呼吸:跟着动作走,气顺了才有力
太极的呼吸不是瞎喘气,得跟动作配,气顺了,劲才走得通。
新手先学“肚子呼吸”
刚开始别瞎琢磨,就练“肚子鼓起来吸气,瘪下去呼气”。抬手时吸,像闻花香;落手时呼,像吹蜡烛。这么练,肺活量能变大,有人以前爬三楼喘,练仨月,五楼也不费劲。
进阶练“气沉丹田”
练到后来,呼气时要感觉气往肚脐下走,像水流进井里。推手发力时,呼口气能把劲聚到手上——有个小伙子练“搬拦捶”,以前出拳软乎乎,学会“气沉丹田”后,拳上带劲,自己都惊讶。
呼吸错了容易累
有人练时憋着气,脸通红,练完头晕;有人呼吸太浅,气到胸口就没了。记住:太极的气要“深、长、匀”,像春风吹过,不猛不躁,才顺。
三、劲力:不是硬使劲,是“串”全身的活劲
太极的劲,不是胳膊腿的蛮力,是从脚到头“串”起来的巧劲,就像水流过管子,一路通到底。
劲要“节节串”
“野马分鬃”出胳膊,不是光抬胳膊,得脚蹬地,腰转,肩膀带,最后劲到手指。老拳师说:“劲像鞭子,根在脚,梢在手,甩起来才有力。”有人推重物推不动,学这劲“串”着使,居然能搬动了。
巧劲胜蛮力
有人推手爱较劲,脸红脖子粗,反而被人一引就倒。太极要学“化劲”:别人使劲推你,你不硬顶,顺着他的劲往旁边带,像水绕石头走,他劲用完了,你再轻轻一推,他就晃了。
常见的错劲
- 光用胳膊使劲,练完肩膀疼——得用腰带劲,胳膊松着。
- 站着像木桩,腿硬邦邦——膝盖微弯,像坐矮凳,劲才能到脚。
四、道理:不只是拳理,是过日子的法
太极的理,藏在动作里,也能用到生活中,说到底就四个字:“阴阳平衡”。
刚柔、动静要搭配
陈式的刚、杨式的柔,合起来才是太极;站桩的静、打拳的动,换着来才舒服。做人也一样,太刚易折,太柔易垮,刚柔并济才稳。
顺自然,不较劲
春天练“提手上势”,往上伸胳膊,升阳气;冬天练“海底针”,往下沉,藏精气。就像种地,该种时种,该收时收,不违时节。
先做人,再练拳
老拳师收徒弟,先看人品:不尊重人、没长性的不传。太极讲“武德”,不是打赢别人,是管好自己——练拳时能忍住急脾气,生活里也能少吵架。
说到底,太极是“活”的
它不只是招式、呼吸、劲、道理,更是把这四样揉在一起的“活法”。有人练它治病,有人练它防身,有人练它静心,不管为啥练,能让身子舒服、心里敞亮,就算练对了。
下次看别人打太极,别光看动作漂不漂亮,想想他的气顺不顺、劲串不串——懂了这些,你也算半个内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