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广深更‘卷’?杭绍甬‘三体联动’正在改写湾区规则
绍兴6.8%增速背后的秘密:给双城当'翻译官'
机场高铁改写杭甬格局:第三城成了最大变量
杭州湾暗战升级:三座城市如何共煮一锅饭?
![]()
杭州湾南岸的一场区域协作实验,正让三座城市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杭州、宁波、绍兴三地首次共同召开市级联席会议,签署两份重磅协议——这不仅标志杭甬“双城记”升级为“三城记”,更意味着浙江经济“铁三角”开始系统性锻造湾区竞争力。
翻开浙江省地图,杭州与宁波如同东西两翼,绍兴恰好处于直线连接的中间节点。三年前宁波市商务委的调研显示:杭州的产业辐射半径止步于绍兴诸暨,宁波的辐射范围停留在上虞、嵊州一带,中间存在明显的“真空地带”。
这种割裂正在被基建打破。2025年动工的机场高铁项目将实现杭绍甬30分钟直达,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则把三地产业园区串珠成链。更值得关注的是萧山区与海曙区的合作——这两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首次联手,计划共享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资源。用宁波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的话说:“以前双城是各自画圆,现在要把两个圆叠成同心圆。”
![]()
在宁波新材料实验室里,一个特殊项目引起行业关注。湖畔实验室(杭州)与甬江实验室(宁波)正联合攻关“AI+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筛选材料结构的效率比传统手段提升20倍。这种协同源于两地科创走廊的深度绑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宁波甬江科创区2024年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
绍兴在这场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转换器”。2025年上半年,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13.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当地工信部门透露:“杭州的算法人才和宁波的工程化能力,恰好匹配我们制造业基地的转化需求。”如浙江大学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同时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宁波甬江科创区设立分支机构,核心技术验证在杭州,量产测试则放在绍兴集成电路小镇。
![]()
走进绍兴中芯国际三期厂房,光刻机正在蚀刻杭州设计企业传来的芯片图纸。总经理指着一张物流图解释:“早上杭州设计团队修改图纸,下午宁波的硅片原料就到生产线,晚上成品就能发往上海——这种效率只有三地协同能做到。”
数据揭示着产业带的成熟度:杭绍甬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占全省69.8%,形成设计(杭州)-制造封装(绍兴)-设备材料(宁波)的黄金链条。类似的协作出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杭州提供车联网系统、宁波供应电池材料、绍兴生产轻量化部件。这种分工使三地上半年GDP总量达到2.43万亿元,占浙江省经济总量的52.3%。
![]()
对比广深、沪苏等双城组合,杭绍甬的“三体联动”提供了新思路。当其他湾区还在讨论“辐射半径叠加”时,浙江已经实践网络化城市群模式——绍兴的角色从“承接者”转向“传输中枢”。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颇具说服力:在杭州(5.5%)、宁波(5.1%)增速平稳时,绍兴以6.8%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成为区域发展的最大变量。
三地协作机制也有创新突破。不同于传统联席会议,杭绍甬建立专班对接机制:交通项目由杭州市交通局牵头、产业协作由宁波经信局调度、创新转化由绍兴科技局对接。这种“专业人管专业事”的模式,避免了很多城市群议而不决的困境。正如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所言:“双城记是单核驱动,三城记才是多核并联。”
![]()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湾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突破两个瓶颈:
一是创新资源统筹。目前三地共有12家省实验室,但联合攻关项目仅占15%。新签署的协议要求2026年前将比例提升至30%。
二是制度创新。自贸区杭州片区与宁波片区的政策尚未互通,绍兴则缺少开放平台。近期三市已向省里联合申报湾区一体化改革试点,重点突破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机制。
这些探索对长三角南翼意义重大。当上海都市圈向西南拓展,杭绍甬城市带能否成为沪杭甬“金三角”的坚实底边,将决定整个长三角的世界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