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锡
![]()
图①
![]()
图②
在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一场跨越70年的考古回望徐徐展开。“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宁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特展,以“探海、拓海、兴海”为主线,串联起八千年的海洋文明记忆。展览通过三大主题单元、数百件文物文献,全方位展现从史前至今的海洋文明,凸显宁波作为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与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诠释了宁波人向海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等史前文明遗址的系统调查发掘,清晰呈现宁波先民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早期实践。展柜中,长35厘米的独木舟模型器便出自余姚田螺山遗址。它由整段圆木精雕而成,尖头、方尾、椭圆船舱的设计,再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的造船智慧。模型器旁伴出的木桨、鱼骨,印证了约7000年前宁波先民已驾舟出海,向海而生。
展厅中央,战国“羽人竞渡”铜钺的纹饰格外醒目。1976年出土于鄞州云龙的这件文物,正面刻有4位头戴羽冠的越人,手持船桨在狭长轻舟上奋力竞渡,生动还原了“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古越风情。作为权力与军事象征的铜钺将航海场景融入礼制器物,暗示战国时期宁波的港口聚落已初具规模,海洋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唐代越窑青釉荷叶形带托瓷盏(见图①)出土于宁波和义路唐代码头遗址。茶盏呈五曲荷花形,配套的茶托如卷边荷叶,它通体施以温润的青釉,色泽如玉,完美展现了唐代越窑“千峰翠色”的巅峰工艺。考古发现,和义路一带曾是越窑青瓷外销的重要集散地,这件茶盏或许就是当年准备装船出海的外贸商品。
南宋的高丽青瓷长颈瓶(见图②),是展厅里的“跨洋使者”。2018年余姚巍星路窖藏出土的这件文物,高35.8厘米,通体呈现出翡翠般莹润的青绿色泽,是12世纪高丽青瓷巅峰技艺的代表,也成为宋元时期庆元(宁波)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见证。当时的高丽工匠在学习越窑制瓷技艺后,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独特的青瓷体系,并销至中国。它的发现打破了海上丝绸之路单向输出的认知,展现了宁波与朝鲜半岛间文化与技术的双向交流。
山海九万里,潮涌八千年。无论烟火生活的日常,抑或历年考古的发现,都可从中嗅到宁波风韵别具的“海的味道”,找到宁波无所不在的“海的身影”。展览梳理了宁波深植于海洋的文化基因,系统呈现宁波考古70年的“海洋发现谱系”,清晰勾勒出宁波八千年向海而兴的壮阔历史。从“发掘现场”到“公众视野”,展览搭建起一座连接往昔与当下、学术与大众的沟通之桥。
(作者单位: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5日 08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