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所有的人难免遇到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权衡。而此时,民族大义恐怕是最高准则和终极标尺。个人理想、利益若与民族命运相悖,便如无源之水。唯有以民族大义为先,将个人选择融入民族复兴洪流,生命才具厚重价值,个人理想方能真正实现。反之即便留名,也无非遭人唾弃的反面丑类。一如九一八事变前,民国吉林地方政府中的一众要员,在选择投降附逆与否之际,因信仰追求不同,即产生了泾渭分明的结果。
九一八事变前,民国吉林地方政府为“两套班子”: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和吉林省政府,即所谓军、省两府,当时,张作相担任副司令兼省政府主席。副司令长官公署的参谋长是熙洽,秘书长王宝善,两个秘书是张燕卿和荣孟枚,吉林军械厂厂长是毛锐阶。省政府主要官员包括顾问魁升;秘书长潘鹗年;委员诚允;民政厅长章启槐;财政厅长荣厚;建设厅长孙其昌;农矿厅长马德恩;教育厅长王世选;省警务处长王之佑;永衡官银钱号总办刘钧;驻哈特派员钟毓等。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作相因其父过世,赴锦州办丧,当时吉林省军政事务主要由熙洽代理。根据抗日将领冯占海回忆:9月21日,熙洽召集省城各厅、处、科主要负责人开会,声称不日约多门师团长到吉林市,和平交涉吉省的中日事件。虽未明确表态投降,但其降敌心思已显而易见。熙洽的提议当即遭到与会的省府委员诚允反驳:“约日军到吉林市交涉,那是引狼入室,非常危险。”
非但诚允,抗日派人物潘鹗年也不同意熙洽的提议(吉林伪组织成立后,潘曾送熙菊花两盆,并写诗两首,讽劝其不要变节,熙颇为不满)。王世选、章启槐、马德恩、王之佑等人也认为日本人狼子野心,此次进犯长春有更大的图谋(王世选《我与张作相的接触》记载这次会议发生在9月22日,应有误),苦劝熙洽多加考虑。面对众人的反对,熙洽置之不理。建设厅长孙其昌、吉海铁路总办李铭书、前第十五师参谋长郭恩霖等10余名亲日派更是积极附和熙洽“日军打不得,和平交涉为上策”的谬论。由于两派人物意见相左,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在这次会后,随着熙洽投降日寇的想法已图穷匕见,与会吉林省要员们在民族大义前,各自取舍,随之分为抗日和亲日两派。诚允在会后即前往哈尔滨,后辗转流亡关内。其余反对熙洽意见的政府要员或离开吉林,或辞官赋闲,当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堕落为助纣为虐的汉奸走卒。
回望九十四年前的这段历史,与会者在会前和会后的命运选择,以及这些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和位置,对行进在人生道路的现代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镜鉴。
在此选择当时参加会议者的照片,分享给爱好地方历史的朋友们。很遗憾没能查找到潘鹗年(字曙声 江苏武进人,别号杨秋)、章启槐、王世选的照片。
其中反对熙洽一方:
![]()
诚允(?—1946年),号折中,瓜尔佳氏,辽阳满族正黄旗人(一说正红旗),曾任吉林省民政厅长、吉林省政府主席之职。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
![]()
马德恩(1876—1958),字纶阁,吉林省双阳县人,曾任吉林省实业厅长、农矿厅长。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接受伪职,以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
魁升(1862—1932),字星阶,吉林永吉人,满洲镶红旗他塔喇氏,汉姓唐。清末民初官员,历任黑龙江财政厅厅长、奉天省代省长、吉林省省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日伪拉拢。
![]()
王之佑(1893—?) ,字立三,奉天府宁远(今辽宁省兴城)人。九一八事变后附逆。
熙洽及支持他的与会者,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均入职伪政权,成为日寇的帮凶。部分照片如下:
![]()
![]()
![]()
![]()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