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那片被战火与冰雪交织的黑土地上,有一支钢铁劲旅如傲雪寒松般屹立不倒,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的长城,用坚定信念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这就是东北抗联第三军。
![]()
(烽火中诞生)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珠河地区的人民率先掀起了反日斗争的浪潮。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1933 年 10 月赵尚志与李启东等 七人在珠河县三股流宣告成立珠河反日游击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山地游击与平原作战相结合”的战术。1934 年 3 月,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同年 9 月,这支队伍更是攻占五常县城,缴获迫击炮 1 门、步枪百余支,初露锋芒。
1935 年 1 月 28 日,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3 个团,后发展为 6 个师兵力达 4000 余人,1936 年 8 月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
(战斗中成长)
东北抗联第三军成立后,面临着日伪军的疯狂“讨伐”。1935 年,他们在反敌人春季“讨伐”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建立了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随后,东征牡丹江沿岸,扩大了抗日影响。
1936 年日伪军夏季大“讨伐”,珠河根据地遭到破坏。为保存实力,主力部队向松花江下游地区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在转移过程中,部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
第三军主力部队与汤原游击总队会师后,共同建立汤旺河后方根据地。此后,司令部率队向西远征,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游击区。第三军先后建立六个师,活跃在北满二十余县,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
1936 年至 1937 年抗联第三军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贯彻《八一宣言》精神,不断发展壮大。在抗联第三军第一次西征中,部队冲破敌人“围歼”计划,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军。冰趟子战斗中,他们巧妙利用地形,歼灭大量日伪军。龙门战斗后,又突破敌人围追堵截,胜利返回汤原根据地。各留守部队也分头出击,配合主力部队远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东北地区掀起新的抗日斗争浪潮,抗联第三军英勇出击,配合全国抗战,并整饬军纪,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
(英雄的脊梁)
在东北抗联第三军的战斗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军长赵尚志,他勇猛无畏,指挥若定,带领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许亨植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 1909 年出生在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后迁至黑龙江宾县。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哈尔滨五一反日游行而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获释,回到宾县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他先后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多个重要职务,率部联合铁道北的义勇军各部,灵活机动地在外线打击敌人,为抗日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
(精神的传承)
东北抗联第三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他们缺衣少食,常常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作战和生存。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敌人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他们的事迹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如今,岁月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东北抗联第三军的英雄事迹依然在白山黑水间传颂。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这些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让那永不磨灭的抗联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康 石)
![]()
作者简介: 李生,字:康石,1974年下乡知青,1980年返城在佳木斯电视台专题部当摄影记者。拍摄过很多纪录片 :2004年拍摄《佳木斯一一东北小延安》2014拍摄纪录片《铁血三江》2014年拍摄 《决战黎明》 喜爱用文字书写自然风光、生活趣事,人生感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