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晚上七点半,《央视新闻》的旋律刚落,《天气预报》的熟悉片头便准时响起。
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这档时长不足三分钟的节目,是国人获取次日天气信息的唯一窗口。
![]()
上班族靠它决定是否带伞、穿多厚的衣服,农民凭它规划播种、灌溉的节奏。
就连孩童也会守在电视机前,盼着主持人说出“明天晴”,好去户外玩耍。
它不分年龄、职业与地域,成为家家户户晚餐后必看的“生活指南”。
![]()
而节目里那位身着正装、语调平稳的主持人宋英杰。
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亿万观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代人记忆中“天气预报”的代名词。
在大众认知里,能登上央视荧幕的工作者,大多握着“铁饭碗”,享受着稳定的编制与福利。
![]()
但鲜为人知的是,宋英杰在《天气预报》岗位上坚守了近30年,却始终是以“临时聘用”的身份履职。
他与这档节目结缘的故事,没有精心规划的职业路径,反倒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
![]()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走进中国普通家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从知道是否下雨升级为了解详细天气趋势。
但当时的天气预报形式极为简陋,荧幕上只有一张静态的全国地图,搭配着画外音快速念出城市名称与天气状况。
![]()
地图上的符号、气压带标注晦涩难懂,不少观众看完后仍一头雾水,甚至闹出“把小雨转多云记成大雨转晴”的笑话。
观众的反馈不断传到央视与国家气象局,为了让节目更直观、更贴近生活,双方决定对《天气预报》进行升级。
![]()
不再是“地图+画外音”的模式,而是增设一名主持人,站在镜头前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天气,把专业的气象数据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的生活建议。
就这样,《新闻联播》后“有人讲解”的《天气预报》节目雏形初现,也为宋英杰的跨界埋下了伏笔。
![]()
宋英杰与“主持人”这个职业的距离,原本隔着一整个气象科研领域。
他并非艺术院校出身,而是实打实的“理工男”。
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气象学院,主修大气动力学专业。
![]()
在大学期间,他整日泡在实验室与图书馆里,研究气压、气流、锋面这些常人觉得枯燥的知识,甚至会为了追踪一场台风的路径,连续熬夜分析卫星云图。
对他而言,气象不仅是专业,更是热爱,他喜欢从一堆杂乱的数据中找到天气变化的规律,也享受用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会下冰雹”“为什么南方冬天比北方还冷”的过程。
![]()
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家气象局,从事幕后气象研究工作,日常的工作就是整理气象观测数据、撰写天气分析报告,偶尔参与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研究。
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走出实验室,站到聚光灯下。
![]()
改变发生在气象局接到《天气预报》节目升级任务后,当时,节目组需要一位既懂气象专业、又能清晰表达的人担任主持人,气象局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宋英杰。
在领导眼中,宋英杰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每次单位组织科普讲座、学术交流,他总能把复杂的气象知识讲得生动易懂。
![]()
而且他外形端正,待人谦和,在同事中口碑极好。
当领导找到宋英杰,提出“从幕后转到台前,担任天气预报主持人”的邀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气象,是想做科研的,不是来当播音员的。
![]()
在他看来,主持人的工作似乎“只靠嘴说”,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更不想放弃深耕多年的气象研究。
见宋英杰态度坚决,领导没有强求,而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
时隔一年,领导再次找到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不算正式转行,就是个兼职。
录制节目都在晚上六七点,正好在他下班之后,绝对不影响他白天在气象局的本职工作。
得知这一情况,宋英杰心里盘算了一下,就是兼职不耽误科研,也能帮领导解决难题,便勉强点了头。
![]()
他当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试试看”的决定,让他在《天气预报》的镜头前一站就是30年。
1993年3月1日,是宋英杰职业生涯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
这一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第一次站在《天气预报》的演播室里。
对着镜头说出了那句“观众朋友们晚上好。
欢迎收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首位电视天气预报男主持人。
如今的观众或许难以想象,当时的节目制作条件有多简陋,没有提前准备好的脚本。
每天下午5点多,宋英杰才能拿到从气象局传来的气象稿。
![]()
那是一沓足足6页纸的专业报告,里面满是“副热带高压”“切变线”“能见度”等术语。
他需要在短短一个小时内,从这些专业数据里提炼出观众最关心的信息:明天会不会下雨、气温多少度、要不要防风,再把这些内容浓缩成100秒内可以播完的口播稿。
![]()
更具挑战的是,当时的演播室里没有提词器,所有内容都得靠他死记硬背,节目还对时间把控有严苛要求,播报误差必须控制在3秒内,超时一次扣50元,播报错误也要扣钱。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在近30年的主持生涯里,宋英杰仅被扣过250元,这样的准确率在行业内堪称传奇。
![]()
演播室的“虚拟地图”更是让他费了不少功夫,那时没有实景地图,四周全是蓝色的幕布,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全国地图”,其实是后期叠加的特效。
宋英杰需要对着一片空白的蓝色幕布,凭记忆精准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位置,还要配合手势“指向”对应的天气符号。
![]()
为了做到“指哪是哪”,他把全国地图画在纸上,每天下班后背城市坐标,周末还拿着地图在办公室模拟播报,整整练了一个星期,才终于克服“对着空幕布说话”的违和感,让观众觉得他面前真的有一张地图。
![]()
在“兼职”主持《天气预报》的日子里,宋英杰从未让主持工作影响自己的科研热情,白天,他在气象局分析气象数据、参与灾害预警研究。
![]()
晚上,他去演播室录制节目,下班后,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梳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在他看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天气、指导农事的智慧结晶,值得用现代气象科学去解读。
为了写好《二十四节气史》这本书,他查阅了近百本古籍,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
收集民间关于节气的谚语与习俗,前后筹备了整整十年,直到2017年才正式出版。
![]()
这本书既讲节气的起源与演变,又用气象学解释“清明时节雨纷纷”“霜降杀百草”的科学原理,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桥梁。
尽管在央视主持了近30年,宋英杰始终是“临时工”身份,无法享受央视正式员工的福利,没有分房资格,加班录制节目没有额外补贴,甚至连出差的报销标准都与正式员工不同。
![]()
可他却认为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就够了,身份只是个形式,工作做得问心无愧才是最重要。
去年12月,已退居幕后多年的宋英杰,突然再次出现在《天气预报》的荧幕上。
![]()
58岁的他,头发虽有些花白,但语调依旧平稳,手势依旧精准,熟悉的身影瞬间勾起了无数观众的回忆。
有人在社交平台留言:“看到宋老师,就想起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天气预报的日子”“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
面对观众的热情,宋英杰只是笑着说:“只要节目需要,只要观众还愿意看,我可以一直在那里。”
对宋英杰而言,这30年的“兼职”生涯,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他既坚守了自己热爱的气象科研领域,用专业知识为灾害预警、气象科普贡献力量。
![]()
又通过《天气预报》这个平台,把枯燥的气象数据转化为温暖的生活提示,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春夏秋冬。
![]()
他用“临时工”的身份,书写了专业与热爱的永恒价值,也让《天气预报》这档节目,超越了“播报天气”的功能,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生活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