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
记者 邢诗瑶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市建设局获悉,我市原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35个关于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及纳厂治理的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已于9月提前完成,177个城镇周边村庄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进一步补齐了城乡接合部治理短板,提升了整体效能。
据悉,我市把该项工作作为民生重中之重,坚持“精准规划、严格监管、全民参与”。今年以来,多次组织调研团队深入城镇周边村庄走访摸排,系统掌握污水排放现状、管网基础和群众诉求,确保规划既符合治理标准,又贴合实际民生需求。
“推进过程中,我们按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轴线统筹推进,项目台账一项一策,做到问题清单化、任务项目化、节点倒排化。”市建设局介绍,为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全市对照民生实事标准实施全过程监管,从管材选用、管道敷设到回填压实逐环把关,并开展常态巡查和隐患排查,确保施工零事故、推进规范高效。
同时,我市创新监督模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协同作用,构建起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高效整改” 的监督闭环。一方面,主动向市人大定期汇报、邀请现场视察指导;另一方面,在所有项目实施现场张贴监督二维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并通过入户宣讲、现场答疑等方式,充分动员村民关注民生实事、参与项目监督。“监督二维码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当‘监理’,问题随手拍、随手报,真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评价标准。”市建设局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长兴县明门居委会雨污分流及纳厂治理项目以“系统治理、民生优先”为核心理念,创新推行了“510”施工管理模式,
凭借过硬的工程质量、10%的工期缩短率及130户居民100%满意度反馈,打造了城乡污水治理的“明门样板”,为全市乃至全省项目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我们同步建立了‘一村一档、月巡检、季评估、年复盘’的长效管护机制,并将接户率、达标率等关键指标纳入常态化考核,确保设施‘建得好、管得住、用得久’。”市建设局介绍,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滚动补短板、延链条、提质量,总结推广“明门样板”等成功做法,以更多优质民生工程回应群众期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