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欧。这一举动在欧盟内部开了个恶劣先例,谁也不敢保证其他欧盟成员国不会效仿,无疑给欧洲一体化带来了负面影响。当时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就直言,英国脱欧是一场悲剧,对英国和欧盟来说是双输。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总统戴高乐曾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有人问起原因,戴高乐毫不避讳:"英国与我们不是一路人。"如今看来,他这话确实有道理,拒绝英国的做法也尽显远见。
那戴高乐凭什么判断英国和"我们"不是一路人呢?戴高乐一直觉得,英国和欧洲心理距离远,压根不是一路。其实,不管从地理位置、宗教还是民族方面看,英国和欧洲大陆联系紧密,很长时间里还是欧洲的中坚力量。可英吉利海峡这道天然屏障,让英国总觉得自己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只是欧洲的"邻居"。丘吉尔也说过:"英国和欧洲在一起,但是不属于欧洲。"
英国对欧洲一直抱着"既觊觎又防备"的心态。在欧洲大陆争霸斗争中,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势"原则和"光荣孤立"政策。在保证欧洲各国势力均衡、没有国家能称霸欧洲的前提下,英国不加入欧洲固定的集团或同盟,这样就能保持行动自由,更好地操纵和维持局势,专心发展海外殖民事业。所以最开始,英国也是拒绝加入欧洲共同体的,不想和欧洲国家联合。
![]()
二战后,世界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变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历经战火的欧洲各国,经济崩溃、政治危机、社会动荡。西德领导人阿登纳就指出:"要是欧洲人不想走下坡路,迫切需要联合起来。"他盼着欧洲国家联合,扭转衰败局面。
英国作为欧洲大国,本应扛起联合的责任,可丘吉尔却坚持:"我们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联系交往,但不会并入。"战后英国在外交上更看重与美国的关系,觉得美国能让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获利。像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就把与美国及英联邦的关系排在欧洲之前。而且加入欧洲共同体意味着要让渡一部分主权共享,这是英国不愿接受的。所以,和欧洲国家联合并非英国首选。
1951年4月,没有英国参与,西欧六国的外长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迈出欧洲联合第一步。签约后,西德总理阿登纳表示,要先实现经济一体化,再推进政治一体化、军事一体化,最终实现欧洲统一。此后,西欧六国又先后建立电力、原子能、运输等领域的统一市场,还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组成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贸易迅速发展,可英国依旧置身事外,在欧洲一体化初始阶段,只是个观望者。
![]()
那英国后来为啥转变态度,主动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戴高乐又为啥两次拒绝?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丘吉尔推行的"三环外交"前两环出问题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英美特殊关系没那么亲密了,英国也意识到全球重大经济事务由美苏掌控。加上英国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英联邦内部瓦解,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经济比重下降,英联邦没法给英国更多实质帮助。而欧共体国家经济比重却不断上升。
种种迹象表明,要是再不加入欧共体,英国可能在政治、经济上被欧洲排除在外。于是在"三环外交"里,英国必须把欧洲放首位,国内也出现"回归欧洲"的舆论呼声,支持加入共同体。1961年下旬,英国政府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在和欧共体成员国谈判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希望英国加入,觉得这对本国经济有利,还能平衡法国力量。但当时主导欧洲一体化的法国不想英国加入,担心英国威胁法国领导地位;西德总理阿登纳也更希望看到以联邦德国和法国为主导的欧洲建设。
为争取法国同意,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向戴高乐表示:"我们已经不是维多利亚女王、吉卜林时代'光荣孤立'的英国了,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可戴高乐不为所动,他觉得英国对欧洲一直是"一脚在内,一脚在外"的政策,申请加入欧共体就是看中欧洲大市场,想把海上贸易、商业文化带进来,不过这还只是次要原因。
![]()
戴高乐打心眼里没法接受英国和美国那特殊关系。英美之间的亲密程度,其他欧洲国家根本比不了。当初筹建欧洲共同体的时候,戴高乐一心盼着打造"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就是想摆脱美国控制,让西欧独立自主。他一直看不惯美国想加强对欧洲控制的做法,觉得美国霸权是欧洲一体化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还多次强调"欧洲的事儿就得欧洲人自己解决",明确表示美国不属于欧洲。
可英国就是不愿意放下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在很多问题上都跟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戴高乐忍不住直言:"英国就是潜伏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在戴高乐看来,要是英国加入欧共体,美国肯定会借着英国插手欧洲事务,破坏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团结统一,最后欧共体可能就会沦为依赖美国、由美国领导的"大西洋共同体",甚至被美国完全吞并。基于这些担忧,1963年,在一次记者会上,戴高乐明确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却称:"戴高乐想主宰欧洲,要在六国共同体里建立霸权,所以不接纳新成员。"很明显,麦克米伦心里明白,只要戴高乐在位,英国加入欧共体就没指望。
![]()
1964年,威尔逊当上英国首相,1967年英国又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不出意料,还是被戴高乐拒绝了。戴高乐对英美关系依旧不信任,觉得英国不适合加入共同体,最后只建议英国成为欧洲共同体的"联系国"。不得不说,戴高乐就是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他自己也承认:"除非我下台,不然英国别想加入共同市场。"
好在英国没等太久。1969年,戴高乐离开法国权力核心,隐居起来,乔治·蓬皮杜出任法国总统。和戴高乐对英国的强硬态度不同,蓬皮杜没打算继续拒绝英国的申请。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希思也深知,只有加入欧共体,英国的政治和经济才有重振的希望,所以急切希望英国能尽快加入。1970年11月,戴高乐去世。1971年,希思马上和乔治·蓬皮杜会面,双方就英国放弃英镑、接受农业共同市场、真心融入欧洲大陆等方面达成共识。
得到法国支持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阻碍消除了。1973年1月,英国正式成为欧洲共同体一员。加入欧共体后,也就是后来的欧盟,英国和欧盟在商品制造、军事情报、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成了重要伙伴。很多人都以为,英国这下和欧盟成员国紧密捆绑,不会分开了。
但实际上,英国从来没断了和美国的友好往来。在欧盟里,英国推出的不少政策常常不顾其他成员国利益,却很合美国心意。像伊拉克战争时英国紧跟美国步伐、"9·11"事件后英国促使欧洲国家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欧洲各国和美国在G20峰会上一起实行财政刺激方案,还有积极在欧盟内部游说,力推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等等。
![]()
美国也乐意看到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里发挥作用,这样就能借英国之手干预欧洲事务。当初戴高乐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欧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受美国影响的"大西洋伙伴",英国也被调侃为"欧盟中的沙粒",在欧盟里一直有着"尴尬的伙伴""不情愿的欧洲人"这样的称呼。这种尴尬处境,说不定也是英国最后决定脱欧的一个原因。
就英国自身而言,国内一直有人质疑加入欧盟这件事。欧债危机、恐怖主义、难民潮等问题出现后,矛盾愈发激烈,国内"疑欧派"势力壮大,最终推动了英国脱欧。作为欧盟史上第一个脱离的成员国,英国这破天荒的脱欧举动,给欧盟带来一堆负面影响。既阻碍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削弱了欧盟的实力和影响力,又让欧盟内部权力失衡,埋下了更大的分裂隐患。
从1961年英国主动叩响入欧的大门,到2020年正式挥别欧洲,这一段历程的最终结局,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戴高乐当年反复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做法极有道理,尽显先见之明。
![]()
想当年,英国可是称霸世界的强国。长久以来,英国秉持着"除非实在走投无路,否则绝不靠联盟来束缚自己"的原则。当初申请加入欧共体,并非英国心甘情愿的选择,而是在严峻形势面前,为了保住大国地位才不得不为之。
即便后来英国加入了欧共体,乃至发展成欧盟,它心里始终惦记着在欧洲的特殊地位。对其他成员国,英国总是怀着戒备之心,始终难以放下身段真正融入欧洲,就像同床异梦的两个人。
![]()
戴高乐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敏锐地察觉到英国与欧洲之间的根本差异。他一直对英美特殊关系给欧共体带来的威胁保持高度警惕,生怕英国沦为美国打入欧洲的一颗"棋子"。说不定在当时戴高乐的心里,就已经隐隐预感到:就算英国加入了欧共体,未来某一天还是会走上脱欧这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