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楠 黄依怡
当大学生签下“兼职协议”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会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近日,襄阳市保康县检察院从一起网络诈骗案切入,成功斩断一条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空壳公司”、大肆制贩国家机关证件并配套出售支付账户的犯罪链条。9月16日,承办检察官介绍了案情始末。
去年9月,家住保康县的朱婆婆轻信网络兼职广告,多次转账共计1.5万元。当对方彻底失联时,朱婆婆才惊觉受骗,立即报案。今年3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至保康县检察院。
承办检察官审查发现,朱婆婆的被骗资金转入了某公司的对公账户。“我从来没有参与过这家公司的经营!”经调查,该公司的营业执照登记注册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面对询问时他满脸震惊。
“对公账户限额相对较高,大额资金拆分流转快,受到不法分子的‘青睐’。”承办检察官判断,该案背后或隐藏着一条倒卖企业营业执照的黑灰产业链。
公安机关根据检察指引,循线追踪,一条黑灰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从2023年至案发,万某为获取非法利益,以“大学生代运营兼职”为名,以每张1800元的价格收购在校大学生身份证件,成为批量炮制“僵尸企业”的原材料。他们利用这些身份信息,注册公司、办理营业执照,进而开通网店、对公账户及支付账号,形成“收购-注册-包装-转卖”的全链条作业模式。至案发,万某团伙(其他同案犯已被判刑)注册并出售公司营业执照信息合计686套,网店附带对公账户、网络支付账户共3096个。
承办检察官介绍,包括涉案公司在内的16家“空壳公司”,涉及全国多地诈骗案件52起,涉诈资金总额达43万余元——朱婆婆正是众多受害人之一。
面对证据,万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并退缴全部违法所得。经保康县检察院以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提起公诉,近日,万某被法院判刑。
承办检察官提醒,此类行为严重扰乱公司登记管理秩序,为诈骗犯罪提供资金通道和身份掩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切勿因贪图小利而沦为犯罪“棋子”。
![]()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