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咱们介绍了冀东八路军的第一个主力团——第12团是如何组建的。
而在冀东八路军正规化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主力团——第13团,本文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主力团的建团过程。
1938年冀东大起义后,八路军第四纵队留在冀东3个小支队。
其中第1支队后来编入了第12团,作为该团的骨干;而第2支队、第3支队,还有部分游击支队则合编为了第13团。
![]()
第2支队是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33大队第11连为基础组建的,指挥员为第33大队总支书记包森。
虽然说是一个连,但当时四纵各部大都不满员,这个连的总兵力其实不到50人;其最初的任务是在兴隆县就地展开工作,并掩护数十名伤病员就地休养。
两个多月后,第2支队发展到了200余人;在四纵主力西撤后,第2支队留冀东作战,兵力又有增加。
到1939年初,第2支队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600余人,编为4个总队;之后,该支队继续扩大,发展到了千余人,已经具备团级单位的雏形。
到1940年7月,冀东八路军决定以包森的第2支队为主体,组建第13团。
第13团以包森为团长兼政委,洪涛任政治处主任,娄平为总支书记,团部直辖一个特务连,并编有3个步兵营,每个营为3连制。
![]()
原来的包森支队有第1总队、第2总队、第3总队、第7总队(原第4总队);第13团建团时又有游击队出身的第6总队编入。
这个第6总队,源头是1938年底以转移到平西的部分起义武装和晋西北部分八路军游击队合编的蓟、遵、兴游击支队。
该支队有红军骨干,组建时的兵力只有100余人。
1939年初,该支队开赴冀东,随后与当地活动的蓟、平、三游击支队合编为第6总队,总兵力300余人。
在编为第13团的过程中,具体分编如下:
第1营由原第2总队和第1总队第1大队为基础编成;第2营由第6总队和第1总队第2大队为基础编成;第3营由第7总队编成。
而第3总队大概率是编入团直属队了。
![]()
在第13团已经编成之后,为进一步增强该团实力,又将第3支队也编入该团。
下面咱们讲讲第3支队的情况。
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时,第34大队抽出了2名营级干部和部分兵力组建了2支游击队。
第四纵队主力西撤时,将这两支游击队合编为了第3支队。
1939年秋,第3支队的200人也同往平西进行整训。
到次年夏,该支队返回冀东时,是按照团级单位的架子配齐干部的,到冀东后与果玉春部合编为了2个大队,总计300余人。
不过这支部队最终未能成团,而是合编到了第13团中,使该团第1营和2营各增加了一个步兵连。
由此,到1940年底时,第13团的兵力也达到了约2000人,成为了八路军标准的三营制“大团”建制。
![]()
这样的话,冀东八路军在抗战中期时,终于组建出了两个比较充实的主力团。
在日后的抗战中,这两个主力团将并肩战斗,在冀东大地上打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战例,给予日伪军以重大打击。
同时冀东八路军也在这两个主力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出了一大片抗日根据地来,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