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上级调集各根据地部队、干部挺进东北,陕甘宁虽然没有调大批部队挺进东北,可延安调去不少干部去东北。
有些干部在七大结束后,被调去前线工作。很多前往山东工作的干部中途接到命令,转入东北工作。
![]()
杨永松被安排到山东干部第一队,全队男女100余人,有些带有妻儿前行。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和2岁的儿子,困难重重。从陕北到山东并不是直线行军,而是需要绕道根据地确保安全,这样路上花费时间就大大增加。
杨永松作为一家之主,身体并不好,出发前就得了胃肠炎,走路艰难,还要照顾妻儿。
说到他的身体,确实很差,耽误很多工作展开。
抗战时期,他跟随115师主力进入山东作战,担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离开部队,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3年,被抽调到延安学习,临行前上级破格让其结婚。按照年龄和职务来说都不符合要求,正常情况下需要28岁,正团职,他才26岁,只是团政治部主任,考虑到延安学习不知道还会不会来,本着对女方负责的态度,组织上批准结婚。
![]()
去延安途中,要经过根据地,也要经过国统区,还有日占区,遇到的危险也是很多的,总的来说千里迢迢抵达陕北,留在绥德抗大总校担任秘书科科长,主要负责审查校部干部。在抗大期间参加劳动,因身体不好,无法劳动,负责照顾儿子,妻子纺纱。
对于第一个儿子到来,他们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但十分呵护,把每月配发的保健费还有妻子纺纱换的工钱给儿子日常生活花费。虽然生活艰难,但心情是愉快的。
1944年,他离开抗大去党校学习,1945年参加七大后,上级让从哪个根据地来的干部回哪去。山东的干部组成一个队伍出发。途中得知转入东北工作。他们行使途中,2岁的儿子患病,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在丰润县病亡。这对杨永松两口子是很大打击,第一个儿子就这样离开他们,但他们还有任务在身,不敢多耽误,就让人做棺材下葬后,继续北上。
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是失去孩子的痛苦,在艰难的环境中,很难相信他们的意志力多么顽强。千里迢迢到东北后,路上遇到陈光后,被带去沈阳,让他找罗荣桓政委。
那时候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不久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让他担任政治部副秘书长。这个职务有多高呢?
![]()
那时候部队编制不统一,有些部队是旅,有些是师,但他们会想都是团。到1946年6月以后,部队统一改为师一级,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秘书长、副秘书长相当于正师、副师职务。1949年,增加兵团一级,四野政治部秘书长就相当于正军职,副秘书长相当于副军职。
当时的杨永松属于师职干部,在机关工作。政治部主要配合部队整军,一方面将出关的老部队编为合适野战纵队,一方面整顿、改造新收编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46年4月后,谭政率领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机关人员进入东北,两个政治部合并后,原政治部主任陈正人调去前方担任省委书记兼东满军区政委,谭政从副主任改为主任。
杨永松被诊断肝病,加上患上痢疾没有痊愈,无法工作,被安排到大连养病,从此离开机关。
此后的东北部队在经历被动防御后,转为主动进攻,前线和后方得到提升,而他的重点就是看病。因为身体不好,没办法休息。不过,他也在后方有所收获,两个儿子先后出生,也算是弥补失子之痛。
![]()
他养病一直到1949年2月,平津战役都结束了,部队只差南下作战。他带着家人要求到四野工作,从沈阳入关找主力部队,被调去新成立的战车师政委。
4月以后,四野部队准备南下作战,考虑到特种兵纵队南下不利于作战,都是水网结构,因此没有让南下。也就是说,想着到前线发挥作用,因为情况变化无法实现。解放后,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后改为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1978年担任军区工程兵顾问,后以副兵团职离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