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轩出生在1926年的湖南小镇,从一开始他的生活就与战争和牺牲紧密相连。
![]()
家族中有人长期参与革命,母亲在丈夫遇害后继续秘密工作并组织过地方队伍。
向仲明的早逝和贺满姑之后的地下工作,让这个家从小就生活在危险与责任之中。
1928年一场突袭把母亲带进了敌人的牢狱,母亲在狱中遭受酷刑并最终牺牲,孩子们被亲属救出,这样的经历在向轩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号。
1933年,年仅七岁的向轩被带进游击队并很快被编入正规队伍参加训练。
军中生活不像外面那样自由,讲究纪律、讲究与民众的关系。
训练内容从基本站姿、队列、跑步到识字、通信方式,都要求认真学习。
在一次因为年幼而偷取农家食物的事情上,向轩受到了严厉的教导,这让他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格外注意遵守纪律,不再给队伍带来麻烦。
年龄虽小,却开始承担起作为通讯员的职责,常常在队伍前后奔走,传达命令与信息。
1935年,随着部队开始长征,九岁的向轩随通讯班穿行在艰苦的行程中。
长征不是浪漫的史诗,而是泥泞、饥饿、冰雪、沼泽和持续危险的结合。
通讯任务在这种环境下尤为关键,稍有断绝就可能导致部队走散或错失战机。
向轩多次在敌机轰炸后清理泥土继续前行,遇到高山缺氧时同队员一起咬牙坚持;在草地穿越时,装备损坏,大家靠旗语和口传保持联系。
他自己在一次被弹片掩埋的险境中脱身后仍继续前行,为伤员放弃马匹,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到会宁会师时,向轩算是少见的全程随行并承担过实务的幼年战士。
抗日与解放战争的年代,向轩继续留在军队,一次次冲锋与守护让他负伤累累。
身体上留下了二十多处弹片的痕迹,右眼也因此失明。
旧伤在阴雨天气会带来剧痛,日常生活因此受到影响。
但战争锻炼出的意志与经验,让他在位列班级或连队核心位置时赢得战友信任,负责带头冲锋、组织训练与传授战术。
装备短缺时,他与战友们发明并使用简易的爆破器材,用油桶、炸药等土法器具进行攻坚,这种做法虽粗糙但在实际战斗中常能奏效。
新中国成立后,向轩继续在部队和地方人武部门工作。
1955年全国性授衔实施,他被授予中校军衔,担任成都军区某地人武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民兵训练和征兵工作。
![]()
这个岗位需要把战场经验转换为民兵训练标准和征兵工作的制度化落实。
向轩用自己的经历说明战场上的联络重要性,把实战中积累的技巧和规矩教给民兵,强调纪律和群众关系。
在他看来,荣誉和军衔并不是衡量一名战士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准,能够在基层把事办好、把经验传给后来的人才是工作的核心。
1979年一位老同袍在访问时对其军衔表示过惋惜,但向轩仍然专注于手头的训练与组织任务,淡化对个人衔位的计较。
1982年退休后,向轩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屋里,晚年经常受旧伤困扰,需要医疗照顾。
家中的老照片成为他重要的精神寄托,尤其是长征会师时的那张照片,记录着一段艰难的历史。
2023年2月,向轩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九十七岁,结束了与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一生。
向轩的一生不是传奇式的光环,而是由一连串具体而沉重的事实组成:幼年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被迫成长,少年时代承担通讯任务并随部队跋涉,青年时期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受伤并贡献战术创造,成年后在基层岗位上将经验传给后来者。
这些事实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线,从家庭背景、成长轨迹、战场经历到战后基层工作,向轩的人生在每一阶段都展示出一种朴素的责任感与对现实任务的专注,既反映了个人命运,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