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武大图书馆那桩事儿,经学校一番调查复核,又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本以为这事儿早已尘埃落定,却不想,竟又牵出这般多的曲折,倒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打量一番。
起初,肖某瑫因杨某媛的指控,被学校匆匆记过。那时候,舆论的风向好似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众人皆对肖某瑫口诛笔伐,仿佛他已然成了那确凿无疑的罪人。学校呢,也似乎急于表明态度,未经充分的、细致的调查,便仓促地给出了处分,全然不顾这一处分,可能会给一个年轻学子的未来,蒙上怎样厚重的阴影。
如今,法院二审判决驳回杨某媛的诉求,学校这才如梦初醒,决定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这一前一后的反差,实在是令人咋舌。不禁要问,学校当初在处理此事时,究竟有没有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是真的被舆论裹挟,失了自己的判断,还是另有隐情?这般轻易地就给学生定下过错,而后又轻易地撤销,学校的公信力,又该置于何处?学生们对于学校的信任,又怎能不因此而动摇?这就好似一场闹剧,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
再看杨某媛的学位论文一事。经专家核查,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虽说未发现抄袭、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可这些不规范之处,难道就可以被轻易忽视吗?导师未严格把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未严格审核,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怎样一种治学态度?是对学术的轻慢,还是对规则的漠视?在学术的殿堂里,本应是严谨为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可如今这般情形,实在是让人对所谓的学术规范,产生深深的怀疑。那些平日里口口声声强调学术诚信的人,当真有将这些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吗?
而在这整个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各种传言也甚嚣尘上。什么 “杨某媛舅舅系武大某中科院院士”“面试时郭姓考官是杨某媛父亲的学生”…… 诸如此类的不实信息,像野草一般在网络上蔓延,搅得舆论场一片混乱。人们似乎更热衷于传播这些未经证实的谣言,而对事件的真相,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探寻。这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种病态,人们往往容易被情绪左右,被谣言误导,而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武大此次的调查复核,虽说最终给出了一个结果,可这结果,真的能让人心服口服吗?学校在处理学生纠纷、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难道就仅仅靠这一纸通报,就能一笔勾销吗?恐怕未必。这一事件,给武大,也给整个教育界,都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在面对复杂的校园事件时,学校应当如何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学术管理方面,又该如何切实维护学术的尊严与规范?这些问题,都亟待得到一个妥善的答案。否则,类似的闹剧,恐怕还会在不同的校园里,一次次地上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