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是伊朗“改革之光”的前总统哈桑·鲁哈尼,如今却可能面临死刑的命运,一纸要求“改革”的联合声明,瞬间点燃政坛火药桶。
他曾是伊核协议的推动者,是西方眼中的“温和派”,如今却成了强硬阵营口中的“罪人”,更有伊朗议员警告:若罪名成立,鲁哈尼可能被处以极刑,伊朗政治的冰山,显然正浮出更大的部分。
从伊核协议到“逼宫”
哈桑·鲁哈尼并不是伊朗体制外的“异类”,他是体制内出生、体制内成长的改革派代表人物,2013年上台时,正是伊朗经济焦头烂额,国际制裁层层加码的阶段。
![]()
他上任后的头号任务,就是解冻与西方的关系,核心成果便是2015年达成的《伊核协议》,那几年,伊朗一度看到了重新融入全球市场的希望,西方投资者开始重返德黑兰,老百姓也对经济复苏充满期待。
但这场“春天”来得快,走得更快,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纸“退群”令,彻底撕毁伊核协议,随之而来的是一轮又一轮更严厉的经济制裁。
伊朗货币里亚尔像泄了气的皮球,从鲁哈尼上任初期的3万兑1美元,一路狂跌到30万兑1美元以上,贬值超过10倍,这种几乎是“腰斩再腰斩”的崩盘,几乎击垮了民众对改革派的信心。
![]()
鲁哈尼的改革路线在现实面前频频受挫,而国内保守派则趁机反攻,2023年8月,鲁哈尼与改革派人士联署公开信,要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推进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重新审视对美政策、限制革命卫队的权力扩张,这不仅仅是一次政策建议,而是直接挑战了伊朗政坛的“禁区”,革命卫队和最高领袖的权威。
于是在保守派眼中,这不再是一次政策分歧,而是一次“逼宫”,而鲁哈尼的“旧账”也被重新翻出,如干预外汇市场导致币值崩溃等经济问题,这些司法指控早在任期内就有提及,但真正发酵,是在这次政治摊牌之后。
![]()
是审判还是政治“下马威”?
当伊朗强硬派议员加赞法里公开警告“若罪名成立,将判处鲁哈尼死刑”时,整个伊朗政坛立刻进入高压状态,但这句话,更多是政治威慑,而非司法判决。
加赞法里并非普通议员,他与革命卫队的关系密切,被视为其利益代言人,因此这番话,实质是在替保守派释放一个强烈信号:改革派动得太猛,后果会很严重。
伊朗的司法体系一直存在高度政治化的问题,独立性颇受质疑,鲁哈尼2023年曾被传唤出庭,但最后不了了之。
![]()
有分析认为,是因哈梅内伊出于稳定考量,避免矛盾激化而暂时“放一马”,如今再次启动调查,多半也不是为了司法正义,而是政治平衡的再次“校准”。
关键还在于哈梅内伊的态度,作为伊朗最高权威人物,他需要在镇压改革派的风险和维持体制稳定之间做出权衡。
若鲁哈尼的“逼宫”行为被定性为系统性挑战,确实有可能面对更严重的惩罚,但若过于打压,反而可能激发更大反弹。
![]()
所以,死刑的警告更像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震慑远大于执行,现实中,鲁哈尼更可能面临长期软禁、政治“消声”甚至被彻底边缘化。即使不判死刑,他的政治生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会重演在鲁哈尼身上吗?
鲁哈尼的处境,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前总统马哈茂德·内贾德,这位曾被视为保守派“铁腕”的人物。
也曾在任期后期转向体制批评者,甚至质疑对美长期对抗的政策,这种“变脸”,让他迅速被边缘化,最终遭遇政治封杀。
![]()
内贾德的下场不光是权力“清零”,还包括人身威胁,他的车队曾发生“意外”事故,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更重要的是,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公开质疑情报系统被渗透,此后便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这种“被沉默”的命运,正是体制对挑战行为的强力回应。
不过,鲁哈尼与内贾德又不完全相同,内贾德是单打独斗,政治立场反复横跳,最终失去了所有派系的信任。
![]()
而鲁哈尼虽退位,但背后仍有改革派作为支撑力量,这也意味着,他的挑战是带有组织性的,不是个人“出头鸟”,而是派系集体行动。
但这也正是问题所在,改革派的挑战触及的是整个权力结构,尤其是对革命卫队影响力的削弱,这显然比内贾德的“嘴炮”要严重得多,一旦被认为动了根基,保守派的反击力度也会更猛烈。
如果鲁哈尼继续强硬,很可能面对比内贾德更彻底的“清算”,不仅是政治上的软禁、审讯、打压,还可能在人身安全上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改革派的“基本盘”,未必能在真正的高压下起到保护作用。
![]()
鲁哈尼的事,不只是一个前总统的政治滑铁卢,它折射出的是伊朗体制内部的深层矛盾,一个国家的前总统,因要求改革而被指控叛国,甚至面临死刑,这不是普通的政治分歧,而是路线之争走到了极端。
这场风波背后,是伊朗该如何面对外部压力、如何处理经济困境、如何分配内部权力的系统性难题,哈梅内伊是否选择“杀鸡儆猴”,还是维持表面团结,将决定伊朗政治未来的容忍度和改革空间。
![]()
鲁哈尼的最终命运,既取决于他的下一步动作,也取决于哈梅内伊如何裁定这场“逼宫”的性质,这一次,他面对的不只是政治清算,更是整个体制对改革派容忍底线的考验。
若这条底线被撕裂,那些试图在旧体制内推动新变革的人,恐怕注定难逃悲剧式的终局,鲁哈尼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个体制能否自我修复的最后一张考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