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
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在金秋开学季,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红色记忆→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满纸家国 字字深情
“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那(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层压迫下使我们翻不过身来,而只得毅然走上革命的行列里,为着自己及所有被压迫者奔波奋斗。当然,个人和家乡的小利益便无法顾及了。”
这两段催人泪下的文字,出自23岁的革命烈士冯庭楷。就在信寄出后不久,冯庭楷在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甚至连一张遗照也未留下,这封信成为他留在世上最后的痕迹。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常设展厅,难言的情绪涌上心头。数千封家书静静陈列,泛黄的信笺、略显暗淡的墨迹,无不诉说着绵密悠长的情愫,定格着难以磨灭的记忆。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展厅一隅。资料图片
“一封家书意味着什么?它薄如蝉翼,承载的感情却重如千钧——那是游子灯下颤动的笔尖,是母亲鬓边滑落的泪痕,是爱人纸上未尽的相思。”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
在张丁看来,家书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它从个人视角记录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其他文体相比,家书里所反映的历史更具体、情感更细腻。家书不仅是家人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守护亲情的纽带、传承家风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然而,家书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却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看到那些曾经的写信者逐渐老去,张丁下定决心:“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为此,张丁辞去了在中央媒体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张丁对家书事业的坚持激励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侯丁鉴,作为学生社团家书学社负责人,他也加入了抢救家书的行列。“我们不只要关注名人家书,普通人的情感也值得被重视。”侯丁鉴表示。
侯丁鉴带记者看到了一封独特的家书。家书上没有字句,只有稚气的画作:小女孩头像代表“女儿”,大拇指代表“很好”,耳朵代表“听”……这封信出自一位名叫庄严的父亲。1991年,庄严给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庄小羽写下了这封信,女儿识字不多,他便用数字、图画和谐音的形式,给女儿画了3封家书,默默传递父爱的深沉与温情。
“时代在变,家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现在的家书或许就散落在社交软件上,变得更加碎片化。记录、保存下时代的‘家书’,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侯丁鉴说。
一封封家书背后的故事虽平凡普通,却直抵人心。对此,家书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沈明辉十分感慨。于她而言,家书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志愿服务岗位,更是一个滋养她成长的课堂。“在这里,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理解了信仰的力量,明确了奋斗的方向。”沈明辉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代代人具体的人生选择中。”
探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在这里,眺望星辰大海
“‘北京一号’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奇迹。”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望着该校师生于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声音微微发颤,眼中不时泛起泪光。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陈列的飞机鸟瞰图。中国教育报见习记者刘丞 摄
感动,不止于“北京一号”。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段艰苦奋斗的史诗。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长廊四大展区气势恢宏,300余件航空航天珍品熠熠生辉:全球仅存2架的P-61B夜间战斗机、世界首款垂直起降战机“鹞式”、天宫空间站模型……
在一架歼-10战斗机前,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徐远志正围绕战机结构、飞行原理、机载设备等内容,为学生们讲授课程。徐远志的讲解深入浅出、热情似火,冰冷的金属仿佛也散发出智慧的温度。他告诉记者:“听100堂理论课,不如来到现场见一见、摸一摸。”
“大一那年,‘航空航天概论’带我叩开了空天领域的大门。”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润雨瑄回忆,“老师们带着我们认识每一个部件,讲解如何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安全,在实物旁的讲解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博物馆二楼,另一场特殊的“大思政课”正在上演。
“你们知道航天服的重量是多少吗?”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发问,回答声此起彼伏。在航天展区,桂海潮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科普课。
当天,来自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的近300名师生也来到了博物馆研学。
“快看,是桂海潮老师!”人群中,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桂海潮。霎时间,人群汇聚成热情的海洋,将桂海潮层层环绕。
“科学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集智攻关,共同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桂海潮的话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的梦想。
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一学生崔中睿是个航空航天迷,亲眼看到“偶像”,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我看来,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桂老师,在北航等我!”说到这里,崔中睿拍了拍胸脯,竖起大拇指,立下青春的誓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欣
责任编辑|王佳实
校馆弦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