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家以护肤品形象深入人心的公司,正在上演一幕极致反差的戏剧。
一边,是销售团队被大刀阔斧地裁撤。另一边,是上亿资金被毫不犹豫地砸向一个多数人闻所未闻的RNA药物领域,以及一个重金打造的工业平台。
![]()
华熙生物,这家头顶“玻尿酸女王”光环的企业,正挣扎于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之间。
一张是光芒渐退、增长乏力的消费品牌,另一张则是野心勃勃、试图为整个行业奠定未来基石的科技平台。
![]()
王冠正在褪色
曾几何时,功能性护肤品是华熙生物最引以为傲的增长引擎,但现在,这台引擎正急剧失速。
2024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令人心惊:营收约22.61亿元,同比滑落了近19.57%。归母净利润更是惨淡,约2.21亿元的数字背后,是超过35.38%的同比降幅。
![]()
双双下滑的业绩中,最刺眼的莫过于那块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这个过去被称为“功能性护肤品”,如今换上了“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新马甲的核心板块,收入遭遇了断崖式的暴跌,上半年仅录得9.12亿元,同比锐减33.97%。
想当初,这块业务在2022年时还占据着公司总收入的七成江山,如今却萎缩至区区四成。更要命的是,连引以为傲的毛利率也从接近80%的高位,跌落到了69.7%。
![]()
面对这场危机,创始人赵燕没有把锅甩给市场。在她看来,根本问题出在内部,是典型的“组织熵增”。她毫不避讳地坦言,公司的C端团队“睡着了”,产品的科技价值和营销讲的故事完全脱节。这种来自顶层的自我批判,揭示了危机的根源:过去的成功路径,已经走到了尽头。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痛苦的组织“瘦身”。2023年末,在职员工总数就减少了211人。而削减的重灾区,正是曾经最为庞大的销售团队,足足减少了571人。
![]()
这种收缩是剧烈的。以旗下米蓓尔品牌为例,其团队规模曾一度超过百人,如今却被精简到仅剩十几人。高管层同样动荡不安,2024年上半年,多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相继离任。为了调整臃肿的管理架构,公司甚至直接取消了非法定要求的副总经理职位。
“玻尿酸女王”的故事,似乎已经讲不下去了。旧王冠上的光芒正在褪色,迫使华熙生物必须开启一场痛苦的自我否定与重构。
![]()
新牌桌上的豪赌
主营业务陷入泥潭,华熙生物急需一个全新的故事来提振市场信心。于是,一笔投向圣诺医药的交易,成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高风险赌注。这步棋,透露出寻找新增长点的迫切,但似乎又与公司一贯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
华熙生物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斥资约1.39亿港元,拿下了圣诺医药9.44%的股权,一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笔投资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圣诺医药在小核酸药物领域的技术,切入当下炙手可热的“定向减脂”赛道。
![]()
圣诺医药来头不小,它是亚太地区首家专注于RNAi疗法的小核酸药物上市公司,手握GalNAc和PNP等自主研发的药物递送技术平台。华熙生物计划与其联手,共同开发STP705定向减脂项目在大中华区的业务,甚至打算将圣诺的递送技术应用到自家的医美板块,开发更精准的新产品。
尽管公司表示,这笔投资动用的是自有资金,不会对现金流造成压力,但外界的疑虑并未消散。因为减肥这个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强敌环伺。在国内,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减肥针已经获批上市,并迅速铺开医院渠道。放眼全球,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大巨头在GLP-1药物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
相比之下,华熙生物更像一个迟到的挑战者。它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研发经验,更没有一款商业化的产品。从一笔股权投资,到真正拿出能赚钱的产品,这条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因此,这场对减脂赛道的押注,看起来更像是一次缓解市场焦虑的“战术动作”。它究竟能成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是仅仅一次昂贵的战略试探?答案充满了未知。
![]()
看不见的发动机
在C端业务的喧嚣和新投资的争议之外,华熙生物真正的底气和未来的野心,其实隐藏在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流量的狂欢,只有坚实的B2B原料业务和对合成生物产业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这,才是它渴望被市场重新认识的“第二张面孔”。
当消费品业务节节败退时,华熙生物的B2B原料业务却保持着稳健的双位数增长。这才是它的“根据地”。作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它为众多国际大牌提供着核心的玻尿酸原料,其行业地位难以撼动。
![]()
更重要的是,华熙生物的技术实力远不止于玻尿酸。早在2019年,它就实现了麦角硫因的规模化生产,并且早已在前沿的重组胶原蛋白、母乳低聚糖(HMO)等领域深度布局。这些技术储备,共同指向一个全新的身份定位:“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为了支撑这个宏大的愿景,华熙生物下了一步更长远的棋。它斥资30亿元,在天津建设亚洲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这笔巨额投资,瞄准的是整个行业最大的痛点——如何跨越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死亡谷”。
![]()
这个平台并非只为华熙生物自己服务。按照规划,它将采用开放式合作的模式,与外部的科研团队联合孵化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这种“重资产”的投入,体现了一种与C端业务追逐短期流量截然不同的长期主义思维。它不只是想在某个产品上赚钱,而是想通过构建产业基础设施,来巩固自己在合成生物领域的长期领导地位。
这张“面孔”,代表了华熙生物的底气与未来。它是一个有耐心、重技术、着眼于构建产业生态的“实业家”,与那个曾经过度依赖营销噱头的“网红”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铁娘子的终极考验
华熙生物的未来,最终取决于创始人赵燕能否成功整合这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驾驭一场从企业文化到组织架构的剧烈变革。这无异于一场豪赌,用旧业务残存的价值,为新帝国的崛起持续输血。
赵燕本人,正以一种“再创业”的姿态,亲自下沉到业务一线,主导这场改革。回顾她的履历,从早年在海南倒卖冰箱掘金,到后来涉足服装地产,开发出五棵松体育馆这样的地标建筑,再到2000年收购华熙生物前身,主导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打破国际垄断。这一路走来,足以证明她具备推动颠覆性变革的决心与能力。
![]()
结语
但眼下的挑战,或许是她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公司内部正在上演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一边是追求短期销量、迷信流量的“营销思维”,另一边是需要长期投入、忍受寂寞的“科研思维”。
赵燕公开批判行业内过度依赖“黑话”和营销噱头的做法,强调要回归科学,进行科普式的沟通,这正是文化重塑的核心信号。
![]()
然而,终局依然悬而未决。一个以营销见长的消费品公司,能否彻底改造自身的文化基因?
那个正在经历“刮骨疗毒”的旧业务,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为新战略的巨额投入持续造血?这些都是摆在赵燕面前的终极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