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上篇文章威记提到桂平要致富要先修桥。很多网友说,说谁不会,也都能想到。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重要的问题是谁来出这个钱来修桥?
靠自身估计有点难,因为如今的桂平自身造血有些难。GDP虽然每年也都在升,可是留给自己的不多,难以提供造桥所需资金。
而靠上面拨付支持,恐怕也是有些难,因为一般都是优先地级一级,到了县级,得到的支持恐怕不多。
或许,桂平可以“借力修桥”来促使“三江六岸”的发展,因为求人不如靠己!如今机遇来了,柳梧铁路的过境,大藤峡水利枢纽的投入运营等,桂平要是再错过这一波发展机遇,那么再想起势,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简单来说,就是借民间资本来完成修桥。这是一个双赢局面,民间资本获利,桂平得到了发展之路的通连。不过,桂平要“借力修桥”,关键在于如何将民间资本的活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建动力。
首先,可以探索“PPP模式”(当地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权、收益分成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比如,允许投资方在桥梁周边开发商业配套,或收取一定年限的过桥费,以保障回报。大藤峡水利枢纽的航运潜力、柳梧铁路带来的物流需求,都是吸引资本的亮点——若能打通三江六岸的交通瓶颈,沿江土地增值、旅游开发、物流集散的收益空间将大幅提升。
其实,有很多可以借鉴“以桥养桥”的案例。比如广东一些县市曾通过捆绑桥梁与产业园开发,让企业先行垫资修桥,后期以税收优惠或土地置换补偿。桂平不妨将修桥与沿江生态旅游、港口经济区规划结合,形成“基建+产业”的套餐,降低投资风险。
更重要的是,需建立透明的合作机制。民间资本最忌“政策多变”,当地若能明确规则、简化审批,甚至设立专项协调小组,才能增强信心。例如,设立“三江六岸发展基金”,由当地背书、企业注资,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挪用争议。
简单来说,就是信心问题,要给“民间资本”以信心,自身做到诚信!
机遇稍纵即逝。与其等待“输血”,不如主动设计共赢的“造血”方案。桥一旦建成,不仅连通两岸,更将打通桂平经济的任督二脉——这才是“骨感现实”里最实际的破局之道。
就是不知道桂平有没有这样的魄力和狠力!
要让民间资本真正动心,桂平还需在“差异化优势”上做足文章。三江交汇的天然禀赋,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若能以桥为纽带,串联起大藤峡的生态景观、西山茶的文化底蕴、瑶山里的风情等人文特色,打造“桥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资本回报便不止于交通收益。比如,可借鉴重庆千厮门大桥的模式,在桥梁设计中融入观景平台、灯光秀等元素,吸引游客消费,反哺投资成本。
还有,桂平需跳出“单桥思维”,将修桥纳入区域协同的大棋局。柳梧铁路通车后,若能在关键节点规划“公铁水联运”枢纽,桥梁就成了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一环。可联合周边县市(尤其是平南)共同招商,推出“西江经济带基建包”,以规模效应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比如与平南县合作开发跨江产业廊道,共享港口和运输资源,让资本看到“1+1>2”的潜力。
当然了,民间资本最看重的还是“退出机制”。除了传统收益分成,还可探索资产证券化路径——待桥梁运营成熟后,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将部分权益市场化,让投资者灵活变现。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公开项目收益,用数据说话,才能持续吸引“活水”。
说到底,“借力修桥”是一场信任与创新的博弈。桂平若能用好“三江六岸”这张牌,以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桥就不只是混凝土的构造,而是撬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的杠杆。
当资本看到“过桥费”之外的广阔想象空间,骨感的现实自会生出丰腴的机遇。现在,只差一个敢想敢干的答案了。
同时,还能促使加快“桂人回桂”的脚步。因为每年那么多人落广东拧螺丝和搬砖,真当他们不想回家乡咩?那得要有机会和看得到盼头!对吧?
桂平加油!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