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月17日,一对来自北京的视障夫妇尝试徒步攀登泰山,却因对待导盲犬的方式在网络上引发激烈讨论。
视频显示,在攀登过程中,导盲犬芬迪以身体阻挡主人前行以示危险,却被盲杖多次击打,发出痛苦的低鸣声。
事件迅速升温后,大连导盲犬基地紧急表态:将立即召回芬迪!
在恶劣天气下坚持登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体现,还是对工作犬身心健康的漠视?这一问题成为公众争论焦点。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事件还原争议呈现
9月16日凌晨,一段发布于社交平台的泰山夜行记录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画面中,这对北京籍的盲人夫妻身披雨衣,手持导盲杖,在湿滑陡峭的十八盘石阶上缓慢移动。
他们所依赖的拉布拉多导盲犬芬迪走在前方探路,全身被雨水浸透,毛发紧贴躯体,步态已显疲惫。
当它感知到前方台阶存在落差风险时,本能地用身体拦住主人去路,试图阻止其前进。
然而此举并未获得理解,反而遭到连续敲击,被迫让开继续引路。
途中短暂休息期间,芬迪站在一旁剧烈喘息,明显体力不支,腹部凹陷似未进食。
女主人并未关注犬只状态,反而频繁催促:“快点走,别停!”
视频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两极分化。
大量网友表达强烈愤慨:“这是赤裸裸的伤害!”、“导盲犬不是牲口,怎能如此驱使?”
也有声音指出,雨夜挑战高危山路本就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尤其对于视力缺失者而言更显鲁莽。
与此同时,部分网民提出不同看法。
有人强调,不应因身体障碍而剥夺个体追求生活体验的自由与尊严。
随着信息进一步挖掘,更多背景浮出水面。
该女子名为莹莹,其抖音账号“导盲犬-芬迪”长期更新携犬出行内容。
早在去年11月,她曾带芬迪登顶香山;今年5月又完成长城北十二楼的攀登。
此前她在视频中明确立下目标:“接下来要征服泰山。”
这些过往经历一经传播,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原本带有同情色彩的声音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尖锐质疑:
“是否在利用导盲犬博取流量?”、“明知超负荷仍执意行动,动机值得深思。”
多方回应与深层思考
面对汹涌舆情,相关管理机构迅速作出反应。
9月18日上午10时,培育芬迪的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正式发布公告:
决定提前终止服役任务,启动召回程序,并派遣专人专车赴京接回芬迪。
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也确认,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
基地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只导盲犬都凝聚着无数志愿者的心血,看到它们受苦,我们心如刀割。”
专业兽医的解读则揭示了潜在健康危机。
一位动物骨科专家分析指出:“拉布拉多品种本身易患髋关节发育不良,五岁已步入生理中年。”
长时间负重攀爬陡坡,极易造成软组织拉伤或关节永久性损伤。
若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系统,这一事件折射出的问题远比表面复杂。
我国目前仅有四百余只导盲犬在岗服务,而视障群体总数超过一千七百万。
培养一只合格导盲犬需历时近两年,投入高昂成本。
期间经历严格筛选与训练,最终成材率不足一半。
从资源稀缺性来看,每一只服役犬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产。
但反观另一面,视障人士渴望亲身感受自然、参与公共生活的愿望,是否应被全然否定?
一名盲人网友留言令人动容:
“我看不见云海翻腾,但能用脚掌丈量山势起伏,用脸颊感知风的来向。这种触感对我们意义非凡。”
理性反思建设性展望
冷静审视此事,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人行为失当,更是制度与认知层面的多重缺失。
尽管《导盲犬使用管理协议》明确规定使用者须保障犬只健康安全。
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细化标准与有效监管机制。
不少使用者可能确实不了解某些行为会对工作犬造成隐性伤害。
他们不仅需要基础操作培训,更需建立对工作伙伴的情感认知。
导盲犬并非机械装置,而是有情绪、会劳累、懂得付出爱的生命体。
它们理应享有规律作息、科学饮食,以及来自使用者真诚的呵护与感激。
同时,构建一个对视障者与导盲犬双向友好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
这不只是倡导“四不一要”文明守则就能达成的目标。
我们需要更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让视障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获得丰富体验,无需通过极限挑战证明自身能力。
我们还需推动公众共情能力提升,既尊重残障人士的精神诉求,也正视导盲犬的生理极限。
本次事件中,芬迪已被接回基地进行全面体检与休养,这是当前最稳妥的处理方式。
但我们必须警惕网络空间中的过度批判与情绪化围攻。
保护动物权益固然是正义之举,但正义的践行同样需要理性与边界。
聚焦事件本质,避免人身攻击,才能促成真正有意义的社会对话。
最关键的是,唯有当我们学会平等地珍视每一个生命形态。
真正看见并理解各类群体的真实需求,社会文明才能迈向更高层次。
结语
导盲犬不是辅助工具,而是盲人通往世界的桥梁与忠实守护者。芬迪回归基地,或许是此刻最安心的选择。我们敬佩视障人士勇于探索世界的决心,但这份勇气不该以牺牲伙伴的福祉为代价。真正的坚韧,是懂得感恩那些默默奉献的存在。它们用一生忠诚点亮你的前路,请你也用温柔与责任回馈它们的付出。
参考文献:1.光明网-2025-09-18——《视障人士带导盲犬爬泰山,网友吵翻,导盲犬基地回应》2.潮新闻客户端-2025-09-18——《“盲人带导盲犬爬泰山”引争议 导盲犬培训基地:将派专人接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