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命运夺去了她的视觉,如今她却亲手将替代双眼的忠诚伙伴推向了极限!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近日,一段记录盲人夫妇携导盲犬夜登泰山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讨论。然而公众关注的重点并非他们挑战自然的勇气,而是那只默默承受重负、筋疲力尽的导盲犬。它压抑着天性,只为成为主人的眼睛,却被如此驱使?
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舆论情绪愈发激烈。这场所谓的“自我突破”,究竟是勇敢追梦,还是无视生命代价的自私行为?而那只无辜的导盲犬,是否还能摆脱这般非人道的生活?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被迫爬泰山的导盲犬
鼓励残障人士走出家门、感受世界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小王夫妇正是这样一对渴望体验生活的视障者,他们虽无法视物,却心怀攀登五岳之首——泰山的梦想,并最终付诸行动。
站在泰山起点,这对夫妻背起行囊、握紧登山杖,向高达七千余级的石阶发起冲击。陪伴在侧的,是他们的导盲犬芬迪——一只性格温顺的白色拉布拉多,始终专注地在前方引路,履行着“眼睛”的职责。
图片取材于网络
但细心的网友很快察觉异常:在攀爬过程中,小王不仅依赖芬迪指引方向,甚至频繁借助它的身体借力上阶。原本就负重前行的芬迪步履愈加蹒跚,呼吸急促,舌头不断伸出,显露出极度疲惫的状态。
沿途游客纷纷主动让道,有人敬佩其毅力,有人震惊于此举的可行性,也有人随手拍摄上传网络。发布者或许期待收获赞美与鼓励,未曾料到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
普通人征服泰山尚需耗尽体力,两位盲人依靠导盲犬完成这一壮举是否合理?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大型犬只反复攀爬楼梯极易造成关节损伤,这七千多级台阶极可能给芬迪带来不可逆的身体伤害。真正珍视导盲犬的人,会这样使用自己的“第二双眼睛”吗?随着更多目击者披露实情,真相逐渐清晰。
在半山腰短暂休憩时,夫妻二人坐在阴凉处大口饮水解渴,而芬迪只能蹲在一旁喘息不止,连一口清水都未获得。
图片取材于网络
有观察者指出,在整个行程中,芬迪腹部明显干瘪,而主人的背包鼓胀饱满,食物充足。连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又何谈“爱护”与“尊重”?
图片取材于网络
当晚泰山突降暴雨,两人迅速穿上雨具避湿保暖,芬迪却被淋得全身湿透,毛发紧贴躯体,尾巴无力垂下,瑟瑟发抖。
图片取材于网络
最令人心痛的一幕出现在泰山最为险峻的“十八盘”。湿滑的阶梯使行走异常艰难,芬迪多次停下脚步,本能地横身挡在主人面前——这是训练中刻入骨髓的保护机制:遇危险即阻拦。可小王非但没有理解,反而面露烦躁,大声呵斥,并用登山杖强行将其推开。
我国视力障碍人群超过1700万,但能服役的导盲犬仅有约400只。许多人苦苦等待多年仍无缘拥有。如此稀缺的公益资源落在小王夫妇手中,为何竟被当作登山工具肆意消耗?
二、网友愤怒,基地回应
视频持续发酵,公众情绪如潮水般涌动。有网友直言:这不是励志,是无谓的折腾。别人登山为览胜景,盲人登山只是机械地踩台阶。
图片取材于网络
亦有人类比讽刺:如同贫困生领取助学金后转头购买高端电子产品——急需者得不到,拥有者却不懂珍惜!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有声音尖锐质疑:以导盲犬视角发布的所谓“正能量”内容,背后是否存在博取流量、吸引关注的动机?
图片取材于网络
顺着小王社交账号深挖,更多事实令人愤慨:这并非芬迪首次参与高强度登山活动。过去一年间,它已被带去攀登香山、长城等对犬类关节极具负担的路线。这些本应属于人类的“极限挑战”,竟成了她展示自我的舞台。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小王已有八年从业经验的按摩师身份。作为长期接触人体机能与劳损的专业人员,她理应深知过度使用带来的后果,却对芬迪的痛苦熟视无睹。愤怒的网友涌入其工作场所的评价页面留言:“眼盲尚可同情,心盲才最可怕!”
图片取材于网络
大众强烈呼吁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介入:导盲犬是用来协助生活,不是用来炒作立人设、赚取热度的,请立刻收回芬迪!
图片取材于网络
正义虽迟但至。9月18日,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正式回应:决定暂停芬迪的工作资格,将派遣专人专车将其接回基地进行全面健康评估与休养。大连市残联工作人员亦确认,已与基地协商一致,暂时终止小王夫妇对芬迪的使用权。
图片取材于网络
消息传出,无数网友松了一口气。芬迪终于有望脱离“功能性工具”的命运,回归应有的关怀环境。但也有细心用户发现,该账号曾发布过另一只黑色导盲犬的画面,不知它此前是否经历相同遭遇,未来能否得到善待,仍是未知数。
图片取材于网络
或许有人不解,为何公众会对一只狗的命运如此动容?原因在于,许多人深知:导盲犬放弃自由奔跑的本能,学会克制冲动、服从指令,只为守护人类的安全。它们是值得尊敬的生命伙伴,绝不该沦为炫耀资本或流量道具。
三、导盲犬应该得到爱护
培养一只合格导盲犬的过程极为严苛。只有血统纯正、成长环境稳定、三代内无攻击记录的幼犬才有资格入选选拔名单。出生后,它们先要在寄养家庭生活满一年,接受社会化启蒙教育。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一年里,寄养家庭需教会它们适应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不扑人、不抢食、安静候命,为后续专业训练奠定基础。通过初步评估后,才能进入培训基地开始为期1至1.5年的高强度系统化训练。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只达标的导盲犬必须掌握六十余项核心技能:识别障碍并引导绕行、判断交通信号灯、搭乘公共交通、执行三十个以上口令、记住七个以上的常去地点……这些能力并非天生具备,而是训导员日复一日用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狗狗用无数次重复练习换来的成果。
图片取材于网络
完成训练后,导盲犬还需与配对的视障人士共同生活40天,进行联合训练与磨合。双方通过考核后,方可签署协议,免费交付使用。
图片取材于网络
尽管视障人士无需支付费用即可领养导盲犬,但背后的培育成本极其高昂。涵盖犬粮、疫苗接种、场地维护、水电开支及人力投入,平均每只合格导盲犬的培养经费高达20万元人民币。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多数导盲犬机构属非营利性质,运营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缺乏可持续支持机制。许多训导员凭热爱坚守岗位,但理想难以支撑现实开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每一只服役中的导盲犬都是凝聚无数人心血的珍贵存在,是视障群体实现独立出行的重要依托。而小王夫妇却将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与资源,简化为一次又一次的登山表演,不仅是对动物的伤害,更是对整个公益体系的辜负。
图片取材于网络
笔者认为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盲人能否登山”,而在于“是否应当让导盲犬承担登山任务”。当导盲犬从亲密战友沦为功能工具,当社会爱心被用于制造话题流量,受损的不只是芬迪的身体,更是公众对导盲犬事业的信心。
视觉缺失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但心灵的冷漠却是个人的选择。愿芬迪能在基地安心疗养,恢复健康,未来遇见真正懂得尊重与疼爱它的新主人。也希望所有使用者铭记:导盲犬不仅是“眼睛”,更是“家人”。
图片取材于网络
对于这件事,您有什么看法?
参考资料:九派新闻:2025年9月18日《 盲人带导盲犬雨夜爬泰山引争议,导盲犬大连基地:暂停导盲犬使用,将派专人专车接回》东北新闻网:2025年6月18日 《全国75%在役导盲犬来自大连》北青网:2024年4月24日《导盲犬视障人士的“引路者”为何“一犬难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