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观新疆·改革,发展的密码藏在今日新疆每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到产业改革的纵深推进,从科技创新的蓬勃兴起到体制机制的持续破局,这里处处彰显着深化改革、聚力发展的决心。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改革网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多年来,十一师在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自1953年组建以来,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成长为集建筑施工、多元产业、海外拓展于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劲旅,十一师的发展史始终镌刻着“改革”二字的深刻印记。
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这支队伍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突破体制机制桎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破解发展难题,在天山南北书写从“流动建设者”到“西部雄师”的壮阔篇章,改革成效惠及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破茧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搏击的体制跨越
1953年至1957年,十一师前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先后改编为新疆军区工一师、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处、兵团水利工程处,开启屯垦戍边与基建攻坚双重使命。计划经济时期,施工队伍参与修建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北疆铁路等项目,为新疆农牧业与交通运输业筑牢根基。彼时,施工队伍“驻地随项目走,工地即家”,却以“人拉肩扛”的拼搏,在荒漠戈壁筑起民生工程雏形。其后,十一师前身从兵团铁路工程纵队更名为自治区铁路工程指挥部(局)。
改革开放成为突破体制束缚的“金钥匙”。1980年前后,原自治区铁路工程局率先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构建以承包经营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成为新疆建筑业改革“吃螃蟹”的先行者。1983年回归兵团后,更名为兵团工一师的队伍摆脱计划经济桎梏,在克拉玛依油田、乌伊公路等重大工程中锤炼市场化能力,初次尝试“走出去”承揽国外工程,完成从“指令性施工”到“市场化竞争”的首次跨越。
1998年,工一师更名为建工师,成为十一师市场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资产重组、公司制改革,一批骨干企业实现资本经营,以兼并、租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路桥、工民建、电力施工等专业化板块。2004年,兵团推行“政企分开、撤团建企”改革,十一师成为全兵团首个确立出资人制度、建立母子公司体系的师,7个农场及社政职能单位整体剥离,彻底厘清行政与企业边界,为现代企业制度搭建“四梁八柱”。
![]()
2019年,十一师国资委挂图作战,对国资国企改革进度情况进行每周
攻坚之策: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协同的结构升级
进入新时代,十一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深层次矛盾,在改革“深水区”蹚出发展新路径。针对国企“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师党委聚焦“三项制度”改革,推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通过“关闭注销一批、转让退出一批”精简冗余主体,让25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轻装上阵。
2014年,经中央编办批准加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牌子后,形成疆内、疆外、海外“三大市场”布局,铁路、公路、水利等“五大板块”协同发力,2014年生产总值75.03亿元,同比增长21.1%;2015年生产总值91.90亿元,较2013年增长39.5%,改革释放的红利持续惠及发展全局。
产业结构的“破茧成蝶”,是十一师改革的亮眼答卷。从早期单一的建筑施工,到如今构建以建筑业为重点、联动“建材工业+服务业”的“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始终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建材工业以“飞地经济”模式打造“一区三园”,实现从“零”到“亿元级”的突破;服务业以“走出去”为路径,持续推动服务业与建筑主业联合联动、深度融合;新兴板块组建一批专业化公司,瞄准能源建设、工业项目建设、矿山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尤其是今年截至8月底,承建电力项目14个、矿山项目5个,在手合同额同比增长34.72%。
![]()
2025年,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华东分公司承建的云南省楚雄州永仁
创新驱动为改革注入“硬核”支撑。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建造”,十一师建筑企业完成了质的飞跃。在G3036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项目中,焊接机械手臂将施工精度提升至98%,全师400余个项目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工程建设新常态。全师所属企业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及鲁班奖、詹天佑奖、大禹奖等重大奖项400余项,兵团建工集团9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技术创新与改革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开放之翼:从天山南北到全球布局的格局拓展
“走出去”是十一师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从区域建设力量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基建参与者的关键路径。紧跟“一带一路”倡议,这支从屯垦戍边中走来的施工队伍,逐步打破地域局限,实现从深耕新疆到辐射全国、迈向世界的格局跨越。
在国内市场,十一师以“攻坚者”姿态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承建世界工程史上难度空前的青藏铁路永久冻土地带段,攻克极端气候与复杂地质难题;打造新疆最大水利枢纽乌鲁瓦提工程、兵团最大水利枢纽肯斯瓦特工程,为边疆水资源保障与农业发展筑牢根基;修建喀喇昆仑山脉最长的中巴公路,打通中国与南亚的陆路交通纽带,其核心企业兵团建工集团深度参与其中,以过硬施工质量擦亮“兵团建造”招牌。
![]()
2021年,兵团建工水电集团承建的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资料图
海外市场拓展中,十一师多点发力,北新路桥集团聚焦中亚、非洲、东欧等重点区域,在阿尔及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承接交通、市政项目60余个。目前,全师项目遍布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区域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住房、能源等领域。今年截至8月底,全师海外市场在手合同89个,合同额同比增长15.5%,“兵团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向全球延伸,成为兵团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标杆。
十一师的改革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处处彰显着温情与温度。70余年来,十一师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改造危旧房屋,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及医院等设施,让职工群众实现“从地窝子到电梯房”的安居梦。依托兵团乌鲁木齐区域医联体,建立“兵团医院—十一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模式,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建咨集团“军垦之星”数创基地、胡杨精神展示馆等文化阵地拔地而起,“文化进万家”活动年均开展百余场,职工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从用十字镐、铁锹筑路的艰苦岁月,到靠机器人焊接盖梁的智能时代,十一师人始终坚守初心,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退休职工王福祥口中“113公里南疆铁路全靠人工挖掘”的奋斗故事,与青年工程师马俊龙自豪介绍的“机器人工友”,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改革的背后,是精神力量的代代相传,是兵团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精神,沉淀为十一师改革发展的“根与魂”,推动着十一师在每一次转型中都能勇立潮头、行稳致远。
站在历史节点回望,十一师的改革实践深刻印证:唯有与时俱进、勇闯敢试,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当前,十一师正锚定打造国内一流千亿级企业集团的目标,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作者:张明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