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漫步大兴区清源公园,北湖南侧1700平方米的乡土植物特色角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紫苑、蜀葵、牵牛花等16种北京乡土花草郁郁葱葱,随风摇曳;碾子、磨盘等承载童年记忆的老物件错落其间,与缤纷花卉、原有绿化带和谐相融,一幅“有生态、有文化、有温度”的园林画卷徐徐展开。这处景观的蝶变,正是大兴区园林服务中心以“精细化治理”推动园林升级的生动实践。
时间回溯至一年前,这一区域仍是清源公园的“景观短板”——斑秃裸露地面问题突出,仅存月季单一植物,水面缺乏观赏植被,既影响公园整体美感,更难以满足市民对高品质休闲空间的需求。“园林建设既要见‘绿’,更要见‘心’。” 大兴区园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始终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多轮实地调研、市民需求征集,最终确定以“科学复绿、文化赋能”为核心,指导清源公园管理所打造乡土植物特色角,一场“微创手术”式的精细化改造随即启动。
科学选种,筑牢生态基底是此次改造的核心亮点。不同于传统绿化的“重景观、轻生态”,清源公园管理所坚持“乡土优先、近自然营造”理念,做好植物选配。优先选用北京本土物种,既因乡土植物经长期自然选择,能完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无需频繁浇水、施肥、打药,大幅降低养护成本与资源消耗;更能凭借强健根系、自然落叶实现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在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中展现强抗逆性,为构建稳定的本地生态系统筑牢根基,从源头上规避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这些花草不仅是景观,更是大兴区低碳园林、生态园林建设的鲜活载体。”负责人补充道。
针对斑秃裸露这一问题,清源公园管理所还提供了“精准施策”的技术方案:先种植覆盖力强、见效快的植被作为基底,快速固土防流失;同步播撒精心配比的混合草籽,兼顾“短期见绿”的景观需求与“长期多样”的生态目标。双管齐下的治理模式,让原本光秃秃的地块短短数月便焕发生机。
文化融入,唤醒城市记忆,让景观更具“烟火气”也是这次改造的一大特色。改造中,清源公园管理所提出“生态+文化”双轮驱动思路,在特色角植入碾子、磨盘等老物件。这些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与乡土植物形成呼应,既让中老年市民重拾童年回忆,更帮助青少年直观了解本地生态与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实现“景观育人”的深层价值。
“以前路过这儿总觉得缺了点啥,现在花草多了、老物件也亲切,每次来都想多拍几张!”正在拍照的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改造的民生温度。如今,这处乡土植物特色角已经成为公园的“人气担当”。
下一步,大兴区园林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精细化、人性化、长效化”的园林治理理念,把清源公园的改造经验向其他管护公园推广,在更多公园、街边绿地推进“小而美”的民生园林项目。同时,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养护、市民监督等方式巩固复绿成果,让更多 “生态宜居、文化浓郁”的城市“会客厅”落地生根,为大兴区绘就“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城市生态画卷添砖加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