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米SU7的交付数据在2024年定格在13.6万辆 。一年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公告显示,116887辆SU7标准版因辅助驾驶系统优化需求启动召回。
![]()
▲图源:微博
此次召回聚焦于智能驾驶系统的细节完善——部分SU7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针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与处置逻辑存在优化空间。
从行业视角看,这类场景因发生概率低、环境复杂度高,往往需要结合实际道路数据持续迭代,这也是智能驾驶技术进化的常见路径。
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提升,软件在整车功能中占比扩大,通过针对性调整优化体验,已成为行业普遍做法。
对比2025年初小米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优化召回12521辆SU7,此次规模扩大近10倍,更多是因为高速领航功能覆盖用户基数更广,也体现出企业对高频使用场景体验的重视。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选择通过OTA(远程升级)完成调整,这与2024年行业趋势高度契合。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用户无需往返门店,更能快速将技术优化落地到实际使用中。
![]()
▲图源:微博
还有,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呈现出有趣的特征。
一方面,SU7首个10万辆交付耗时229天,第二个10万辆仅用119天。
30万元以下的定价,精准填补了特斯拉与传统豪华品牌之间的市场空白,限量版SU7Pro排产至2025年底的热度,更印证了消费者对其产品力的认可。
另一方面,《汽车之家2024年新车质量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PPH(每百辆故障数)已降至151,头部与腰部品牌差距扩大至46个百分点。
尽管小米未进入PPH前三,但消费者对其产品表现出较高包容度。
这种包容背后,是智能汽车时代消费观念的转变——用户逐渐理解,智能产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持续进化”的载体,OTA升级不再被视为“修复问题”,更多被看作“功能更新”,是企业持续优化体验的承诺。
更具讨论性的是小米手机业务的命名调整:为对标苹果17将小米16改名为小米17,引发网友热议。
这种急于贴近行业标杆的思路,与其在汽车业务上的策略形成呼应。
当“数字调整”遇上“技术迭代”,消费者看到的是企业追赶行业前沿的积极性,还是对自身定位的摇摆?
在新能源赛道上,小米既要保持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灵活度,又要建立汽车品牌的稳定信任感,这种双重身份下的探索,正通过市场反馈不断调整方向。
从手机到汽车,“快速创新”始终是小米的鲜明标签。
SU7的市场成功证明,消费者愿意为兼具科技感与性价比的产品买单;而此次召回则体现出,企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始终将安全与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小米需要构建的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一套能兼顾创新效率与安全冗余的成熟体系。
参考消息:
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中心:《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