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丰田进入欧洲市场,此后宝马的销量仍比之前更高;后来韩国车企入局,我们的销量依旧保持增长”。
宝马销售负责人乔亨·戈勒(Jochen Goller)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仿佛中国车企的进军欧洲不过是历史重演。
慕尼黑车展前夕,宝马这位高管表现得像一位面对风暴却毫不在乎的老船长。
“我们始终妥善维护品牌定位与产品矩阵,并持续扩充产品线,这意味着外来竞争并未阻碍我们的发展步伐。”
但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抢走了所有头条,全世界都看见了。
事实上,这位宝马高管的自信宣言背后,隐藏着对中国电动车竞争对手的深深不安。
因为他心里明镜似的——与当年丰田和现代进入欧洲市场时不同,中国车企带来的不是改进版的燃油车,而是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电动车技术。
所以戈勒说不害怕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实际上心里怕的要死。
毕竟此时搬出丰田和韩国车的案例,就跟走夜路唱歌给自己壮胆一样。
宝马高层面对中国竞争对手的表现,堪称汽车界的“优雅防御”。
乔亨·戈勒曾负责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他承认“中国拥有极具实力且品类丰富的汽车产业”,却坚信中国车企难以复制其在国内市场的成功。
这也表明,他在中国的职业经历,完全浪费了。
因为他没有及时向宝马高层建言,加速推进电气化转型。
直到现在,宝马依然是一手油车,一手电车,搞折中路线。
当然这样不奇怪。
像戈勒这样的高管,即便来中国也是把自己看成一个观光客,骨子里的傲娇让他从未真正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次变化。
所以他的认知符合他的身份。
对于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前景,他还是那套陈词滥调。
戈勒认为中国车企在欧洲面临两大障碍:一是缺乏国内那样的政策激励和低成本基础,难以设定“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二是欧洲消费者并不完全追求中国消费者喜爱的“车轮上的智能手机”。
看看,他跟大多数欧洲车企高管一样,到现在了还很傻很天真地认为中国车企牛逼的原因是吃补贴,以及欧洲人不喜欢智能化技术。
但他这种自欺欺人,在欧洲车企高层中相当普遍。
试想一下,如果欧洲没有专门给中国车企加关税的话,戈勒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他深知这一点,但依然选择大放厥词。
日韩车企在欧洲的发展历程,为宝马提供了自信的佐证。
丰田和韩国车企确实进入了欧洲市场,但始终未能动摇德国豪华品牌的根基。
比如丰田卡罗拉Cross,在欧洲的表现尤其惨淡。
2025年1月至5月期间,该车型在西班牙的销量仅为239辆,同比下降59.15%。
产品线单一和售价过高是两大硬伤。
卡罗拉Cross仅提供1.8L混合动力,缺乏欧洲主流的2.0T柴油动力,起售价2.8万欧元比同平台C-HR贵12%,却缺失矩阵大灯等欧系消费者重视的配置。
韩国车企则凭借电动车在欧洲找到了突破口。
2025年8月,韩国对欧盟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4%,达7.92亿美元,其中对德国和荷兰出口分别大增118.7%和110.3%。
即便如此,韩国品牌仍未进入欧洲高端市场,未能对宝马构成直接威胁。
中国车企正在采取与日韩前辈完全不同的欧洲战略。
小鹏、比亚迪和零跑等企业不是简单出口车辆,而是大规模推进本地化生产。
小鹏汽车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合作,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本地化生产。
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计划于2025年底投产,规划产能覆盖整个欧洲,同步建设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线。
中国车企正在借鉴德国品牌本地化经验。
广汽、红旗、奇瑞不约而同强调“在欧洲,为欧洲”,比亚迪明确表示“要在欧洲长期扎根”。
这种深度本地化策略,帮助中国车企规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反补贴税(最高达20.7%),同时更好地适应欧洲消费者需求。
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与日韩前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技术路线。
丰田和现代进入欧洲时,还是在燃油车领域与欧洲祖师爷竞争。
而中国车企带来的是电动车这片“降维武器”。
2025年上半年,虽然欧洲BEV(纯电动车)注册量达到约119万辆,同比增长25%,占新车市场份额17%,但欧洲本土车企却在盈利困境中挣扎。
大多数传统车企在欧洲市场销售一辆电动车,平均要亏损约3000至6000欧元。
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财报直言,其ID系列车型毛利率“显著低于燃油车”。
中国电动车凭借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正在改变竞争规则。
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欧洲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期。
欧盟规定从2025年开始,新车平均排放不得超过93.6g/km,2030年降至49.5g/km,2035年要求零排放。
但目前平均排放仍为107g/km,每辆车每超出1g收罚95欧元,全行业罚款总额可能超过125亿欧元。
这种压力迫使欧洲车企加速电动化布局,但财务结果令人沮丧。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显示,目前大多数传统车企在欧洲市场销售电动车处于亏损状态。
德国工会IG Metall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未来五年欧洲电动车业务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影响数十万工人的岗位稳定。
宝马高管的自信表态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不安。
当戈勒说“我们绝对不会轻视中国车企”时,实际上暗示了他们已经开始认真研究这些竞争对手。
中国车企的本地化战略远比日韩企业更加深入和彻底。
中国车企正在构建全面且持续的本地化合规体系,以及精准定位当地消费者需求。
但这对于欧洲车企而言,却还没有对这种真正的贴身肉搏做好准备。
因为长期以来,宝马这样的几家头部车企几乎“垄断”了欧洲市场,高价出售汽车,并向消费者洗脑“智能化技术不合适”的陈词滥调。
不过中国车企的出现,打碎了欧洲车企的黄粱美梦。
这让宝马很不爽。
小鹏汽车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生产线已经启动。
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即将在今年年底投产。
宝马高管嘴上说着不怕,背后却悄悄加速自己的电动化转型。
中国车企的欧洲征程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
宝马的傲娇表情背后,是德国汽车工业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深刻忧虑。
毕竟,嘴上说不怕的时候,心里往往正在担心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