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吴 静
/ 黄大路
设计/ 张 萌
“从来没怀疑过。但是我也会想,如果时间可以穿越,我先搞增程挣点钱也挺好。当时李想第一次让我看他那个车,他说他要做这个增程的时候,我说你这肯定能卖好,就是这个我说这肯定的。他们确实做得也非常好,在增程产品上。”
2025年8月1日,在乐道L90上市后的媒体面对面上,谈及纯电、增程等不同技术路线近几年的发展,有没有哪一刻怀疑过自己的技术路线时,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如是回答。
这番话看似谦逊,实则暗藏锋芒,尽显语言策略的层次与智慧。接下来,《汽车商业评论》将深入解读这番话背后的多重深意。
首先,李斌充分肯定了增程路线的商业价值。他承认了增程路线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是一个极其正确和精明的商业决策,精准地击中了当时消费者的最大痛点——续航焦虑,并用一种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成本可控的方式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
其次,在坦诚之中流露出一种“路径选择”上的遗憾。他认可先做增程确实是一条更容易实现商业闭环、更快“挣钱”的路径。理想汽车凭借增程迅速实现了盈利和销量的爆发,而蔚来坚持纯电则经历了更漫长、更烧钱的“寒冬”。但这并非技术选择上的后悔,而是策略上的一种带有务实主义的反思。
最后,他仍强调并重申蔚来“坚持纯电”的初心和战略定力。李斌在表达“羡慕”之后,他立刻找补回来,强调蔚来的选择是出于信念而非无知。这表明,他将蔚来定位为一个更长远的、着眼于未来的探索者,潜台词是,我知道增程能赚钱,但我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正确的路。
这段话展现了一个企业家的自省、坚持和格局。他既能够大方地欣赏和赞美竞争对手的成功,也能冷静地反思自身策略的得失,同时还不忘重申自家公司的核心战略和长期愿景。
但如果深刻领悟便会发现,这很容易让聆听者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陷阱之中,如果将纯电路线定义为面向未来的“长期主义”,那很容易就让人觉得增程是一种短期的投机主义。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唱衰增程的声音再起
8月21日,在蔚来第三代ES8技术发布会上,李斌称,近期多家增程车企发布纯电大三排SUV,标志着“增程大三排SUV的黄金时代正在过去,纯电大三排SUV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李斌的这番言论有其现实依据。
一方面,凭一己之力将增程带火的理想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销量下滑。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9月1日,理想汽车公布2025年8月交付数据:当月交付新车28529辆。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同期超4.8万辆的交付量,同比下滑超41%。过去三个月,理想汽车的下滑幅度分别为24.1%、39.74%和40.72%。曾经风光无两的理想汽车,正在面对增长乏力的困境。
另一方面,此前高歌猛进的增程市场,也开始出现下滑。
2023年,增程销售量达64万辆,同比增长181%;2024年上半年将近47万辆,同比增长124%,是纯电、插混、增程三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增幅最大的动力市场。
但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纯电动市场(批发)同比增速38.5%,插混同比增速5.0%,增程同比下降9.5%,新势力中的纯电动与增程的结构占比从去年的56%:10.2%变为64%:7.7%。
理想汽车及增程市场近期的销量波动,甚至被部分舆论解读为增程技术路径已触及发展瓶颈。
例如,《增程车会淡出主流市场吗》一文就明确指出,增程车异军突起,证明了击中用户痛点的重要性,但眼下增程车销量大幅下滑的趋势表明,“痛点红利”并非永恒。随着纯电动车技术不断进步,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续航能力持续提升,以及补能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增程车过去依赖的“无里程焦虑”核心优势在被逐渐削弱甚至抹平。
但反对者并不这样认为。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当前,至少我还没有看到增程退出的理由,一帮人所谓的‘技术信仰’不能替代用户需求。用户要的就是真正没有里程焦虑,补能足够便利,又有电驱优势的综合产品。增程在这些方面没有问题,至于那些技术信仰者说的增程效率低的问题都是天天自己哄着自己玩的观点。”
张晓亮进一步指出,若增程车型配备容量更大的电池,比如40-50度电,其纯电续航往往可覆盖绝大多数日常通勤需求,既保证了实用性,也降低了充电频率。在这种情况下,燃油发电机更多是作为长途高速或应急场景下的备用能源存在,用户体验因而更加从容和友好。相比之下,某些纯电车型常年搭载上百度电池、背负数百公斤额外重量穿梭于城市之间,在他看来,这种能源配置在日常使用中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某种程度上,增程的成功,核心并非技术投机,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极致满足。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电池成本高昂的特定阶段,它用一套系统同时解决了“日常零油成本”和“长途无焦虑”两大核心痛点。这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现实主义解决方案,其商业成功是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
增程车扎堆上市潮
正当友商们还在努力破解增程技术的市场密码时,理想这个“出题人”已经转身,开始在纯电的考卷上书写新的答案。
9月初,在2025阿那亚海浪电影周上,理想汽车CEO李想提出颠覆性愿景:争取未来让汽车去除方向盘,进化成真正的“移动机器人”。此前,他还在社交平台透露今年的目标,在高端纯电赛道能“保五争三”,纯电车型整体目标稳定在18000-20000辆/月。
理想汽车作为增程技术普及的成功实践者,当下,它决定增程、纯电两条腿走路。对于理想的这一举动,业内人士的看法也不一。
有人认为,相比蔚来的路径是“直接挑战终极目标,构筑长期护城河”,理想的路径则是“先通过增程解决生存问题,积累资金和用户,再向终极技术演进”。理想从未将增程视为终点,而是将其作为通往纯电未来的战略桥梁。
也有人认为,理想自己路线并不坚定,在竞争对手都打磨增程技术时,理想没有进行任何增程路线研发努力和改进,在最需要增程路线的MPV领域,放弃增程去赌纯电。明明大SUV市场,理想有成本空间去增大电池,优化增程器。
“增程领域,理想没有在这个技术领域建立自己的护城河。理想这两年的重心都去了纯电,但效果不及预期,自己的‘家’又被人偷了。”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如是向《汽车商业评论》表示。
在理想开始向纯电进军时,友商们却前赴后继上了增程大道。
9月15日,别克品牌至境系列首款车型“至境L7”正式发布。新车基于逍遥架构打造,采用增程动力。新车将于9月28日开启预售,并计划在四季度内正式上市。
8月19日,广汽集团发布“星源增程”技术,同时首款搭载星源增程技术的车型——昊铂HL增程版同步上市,昊铂HL增程版推出五座/六座两种布局,共4个版本,官方指导价为26.98万~29.98万元。
昊铂HL增程版搭载60kW·h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其纯电续航可达350km,综合续航达1369km,亏电油耗为6.7L,借助800V、5C超充技术,昊铂HL增程版仅需10分钟即可补充210km续航里程。
8月15日,新一代智己LS6预售开启,推出四款车型,预售权益价格区间为20.99万~27.99万元。LS6此次同时推出纯电与增程双版本。其中,增程版车型采用大电池方案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纯电续航直接来到450公里,综合续航达到1500公里,同时依然配备800V平台、灵蜥数字底盘。
官方统计,短短30分钟内,新一代智己LS6订单量迅速突破1万台,创下品牌史上最快订单纪录。
同样宣布进入增程赛道的小鹏汽车,在工信部目录中显示,其增程版X9纯电续航也将达到450公里,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600公里。新车预计于今年底发布。
“大电池小油箱”是趋势
从最近上市的增程产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增程技术正经历一场从“小电池+大油箱”到“大电池+小油箱”的技术演进。
早期增程车型的设计逻辑以燃油发电为核心,发动机主要负责高效发电,电力直接驱动电机运行,电池仅作为功率调节的缓冲介质。由于当时电池成本高昂,车企普遍采用最小容量的电池方案,以控制成本并维持系统平衡。
在当时的阶段,增程技术更多被归类为混合动力的一种,其定位与丰田普混等轻混技术较为接近,尚未形成独立的用户体验维度。
张晓亮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理想ONE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将增程车的电池容量从早期的2-3度电大幅提升至40度电左右,从根本上重塑了用户体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整车能量管理逻辑的根本转变。”
他认为,理想ONE所代表的现代增程技术,其大容量电池已具备独立驱动车辆行驶数百公里的能力。用户可获得趋近纯电的驾驶体验,燃油增程器更多作为续航保障的后备力量。这种“纯电优先、燃油为辅”的逻辑,不仅提升了能效表现,也真正解决了里程焦虑,推动了增程从混动技术向电动化体验的关键跨越。
若一款增程车型仅提供约20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用户往往会面临频繁充电的困扰。由于实际续航通常仅为标称值的80%左右,叠加系统强制保电策略,可用里程往往仅100多公里。对于一线城市通勤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每两到三天就需要充电一次。若无法安装家充桩,体验将大打折扣。也正因如此,早期增程用户普遍表现出对更大电池容量的强烈需求。
而当纯电续航提升至300-350公里甚至更高时,整车的能量逻辑也随之改变。增程系统可进一步简化——例如采用更小的两缸增程器、缩减油箱容积,不仅降低成本和布置难度,也优化了整车结构。在此情况下,增程器主要作为长途出行等少数场景的备用能源,使用频率大幅降低。
同时,该配置下的电池容量无需像纯电动车那般庞大,约50度电即可满足需求,在整车成本、重量控制等方面仍具备显著优势。
这一转变清晰地表明,增程并非一种静态的过渡方案,而是一条持续进化的技术路径——不断吸收纯电领域的核心技术,在提升纯电续航、优化电驱体验的同时,逐渐模糊与传统纯电动的界限。
阿维塔科技副总裁胡成太表示:“阿维塔并没有追求特别高的综合续航里程,我们认为如果有一个加油的增程汽车,而且还可以加92号油,那和燃油车没有区别,再去背一个大油箱其实是浪费或者是不划算的。”
胡成太认为,增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大电池、小油箱的方向发展。在他看来,电池大就可以更好地享受纯电体验,电池大肯定就要求快充甚至要求高压,所以这是方向。那为什么要用小油箱,电池再大、充得再快始终会有里程焦虑,所以用小油箱解决低概率的使用问题。
对此,反对者认为,当增程车进入长纯电续航时代,本质是在向纯电的技术逻辑靠拢。这样一来,它反而要和纯电在 “续航、成本、用户体验”上正面比拼,成了更尴尬的电动车。
但赞成者却认为,增程的根本使命在于以更灵活、更友好的方式,将电动化体验推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既缓解续航焦虑,也降低用电门槛。最终,随着充电网络日益完善和电池技术持续突破,增程将与纯电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融合。它不仅不是电动化的“对立面”,反而是加速普及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9月7日,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长安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表示,尽管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未来市场上至少35%的用户仍将选择燃油车。他指出,由于充电基础设施的限制,许多家庭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因此燃油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更实际的选择。杨大勇预测,未来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结构占比将为35:65。
基于此,我们再来思考“纯电是面向未来的长期主义,增程是短期的投机主义”这一话题,也许会有新的思考。
“如果电车能够最终胜出,才是增程车跟随胜出的关键。”上海预致汽车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豫对《汽车商业评论》说,“增程车就是电车时代的油车,会有很长时间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