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用拐杖也能走了,脚不疼了,腿也直了,我还能下地种菜、带孙子!”65岁的李姨(化姓)站在家门前上,轻轻抬起右腿,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她而言却是十余年疼痛煎熬后的重生……
一忍再忍,双腿被岁月压弯
李姨一生勤恳,年轻时挑水、插秧、砍柴,样样不落人后。可从十多年前开始,她的膝盖开始隐隐作痛,像被细针扎着,雨天尤甚。她以为是“年纪大了,累的”,便一直咬牙忍着,痛得厉害时就吃片止痛药。
“农村人,哪有那么多讲究?能走能干,就不是大事。”她总是这样说。可疼痛并未因她的忍耐而退却,反而逐年加重。
近两年,她的双腿渐渐向内弯成“O型”,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一瘸一拐,最后只能拄着拐杖,无奈之下,她来到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求助。
接诊的关节外科医生钱岳鹏看到患者X光片时,心头一沉:双膝关节软骨几乎磨尽,内侧间隙完全消失,下肢力线向内偏移达25度——这是典型的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若再拖下去,不仅无法行走,还可能引发心肺负担加重、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精准手术,重塑行走希望
患者年过六旬,并伴有高血压,手术风险不容小觑。钱岳鹏团队没有急于动刀,而是量身定制了一套周密方案:分阶段进行双侧膝关节置换,先解决更严重的右侧。
术前,钱岳鹏团队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她的膝关节“搬进电脑”,反复模拟截骨角度、假体匹配与力线重建。每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能否平稳行走。
手术当天,钱岳鹏在患者右膝前划开一道切口,耐心细致一一清除磨损的软骨、增生的骨刺、病变的滑膜。随后,他手持精密器械,在股骨与胫骨间进行毫米级的截骨操作,借助术中导航系统,将原本向内扭曲25度的下肢力线,一点点拉回正常轨道。
术前
术后
“这就像修复一座歪斜的老桥,不仅要换掉腐朽的桥面,更要重新打牢地基,校准方向。”钱岳鹏说,“我们置换的不只是关节,更是患者未来十年的行走自由。”
历时1个多小时,人工膝关节稳稳植入,屈伸测试流畅自如。术后第二天,李姨在护士搀扶下颤巍巍站起,脚底第一次感受到久违的踏实。“我站住了!没用拐杖!”她眼眶瞬间红了。
一周后,李姨扶着助行器迈出了第一步;三个月后,右侧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随即顺利完成了左侧置换。如今,她已能独自散步、买菜,甚至蹲下给菜地除草。
医生提醒:疼痛非岁月勋章
对于李姨的病因,钱岳鹏推测是多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受压,加上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所致。
“很多像李姨这样的患者,把疼痛当作‘正常老化’,直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才来就医。”钱岳鹏感慨道:“其实,关节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早发现、早干预,完全可能避免走到置换这一步。”
他提醒,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体重超标或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上下楼疼痛、晨僵、关节变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来源: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