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妈今年65岁,最近一年来迷上了看养生节目,大约半年前她看节目上说吃花生对降血脂有帮助。她想着自己本来也有点血脂高,这说不定吃点花生就好了,自那天开始每天都会吃上2大把盐焗花生。
过了约3个月时间,她发现自己时不时头晕目眩的,去医院一查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较之前上涨了不少,身上的不适多半就是高血脂所致的。了解了过往史后,医生认为她的血脂水平上涨,与大量摄入花生有很大关系。
这让刘大妈诧异不已,不是说吃花生对身体有好处吗?自己这怎么还吃出问题来了?
一、这种“长寿果”,心血管真的很爱!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又到了“吃秋果”的季节,花生是很多人的最爱。虽然它的个头很小,但营养价值却很高。
花生内的脂肪含量高达49.4%,是名副其实的高脂肪食物。但花生内的脂肪大部分为油酸、亚油酸 成分,这些成分对血脂调控有利,可促进胆固醇形成胆固醇酯,让脂质可正常运转和代谢。相较于单一的脂肪酸,花生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配合理,对于血脂调控很友好。
《美国临床营养学》上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哈佛医学院联合进行的花生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指出,每日食用花生的受试者体重有降低趋势,代谢综合征的逆转几率是对照组的2.33倍。
美国营养学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也指出,饮食相同的情况下,食用花生的人相较于没有食用的,饭后血液内的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了32%。他认为,花生有助于阻止甘油三酯水平快速上说,对血管扩张也有好处,可阻止斑块生成。
而且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花生其实是低血糖指数食物。它的GI值仅有14,食用后血糖上升的速度和幅度都相对缓慢,对血糖很友好。
发表在国际期刊《Stroke》上的一项涉及7.5万人、跟踪时间长达14.8年的研究发现,多吃花生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相关。
具体来看,相较于花生摄入量最低组,最高组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16%、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20%、心血管发病率下降了13%。且不论男女、无论男女,都发现了这样的关联。
二、每天一把花生,身体或有3大改善
花生内有白藜芦醇、类黄酮等强大的康养护成分,进入体内后可清除多余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产物对细胞的损伤,对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发生有一定好处。
除此之外,经常吃花生还能带来这几个好处。
1、促进肠道蠕动
花生内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且多为不可溶纤维,可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胃肠道蠕动,对改善便秘很有帮助。
2、帮助“补脑”
《临床营养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食用花生可对18~33岁健康年轻人的认知功能、压力反应产生有益影响。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与花生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短链脂肪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E等成分相关。
3、增强骨密度
很多老年人有骨质疏松问题,尤其是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花生内有丰富的钙、镁、磷等矿物质,这些物质对骨骼健康有很大益处。每日适量摄入花生,可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
三、吃花生会促进癌症转移?还能放心吃吗?
《癌变》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花生内的花生凝集素成分,大量进入体内时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管壁细胞产生相互作用,继而产生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这两种细胞因子都会促进癌症转移。
但这个转移需要有2个前提条件,一是为癌症患者,二是要大量摄入花生,大约每日摄入250g后的1小时左右才会增加转移的风险。日常少量摄入花生,不会对肿瘤转移产生影响。
美国的一项大型研究报告也指出,食用花生对癌症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食用花生对已经罹患前列腺癌的男性的预后没有显著影响。Yu Lu-Gang教授进行的另外一项研究则指出,在大量摄入花生后的1小时左右,才会在受试者血液内观察到浓度较高的PNA,低剂量摄入无伤大雅。
但在吃花生的时候也有些细节主要注意:
1、普通人群建议带皮吃
花生的红衣内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增加血小板凝集、止血等作用,普通人建议最好连皮吃。但对于动脉硬化、血液粘稠度高以及高血压的人群,最好去皮食用。
2、霉变花生千万别吃
霉变的花生内很可能有黄曲霉素存在,该物质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且耐热性很强,煮熟后也无法完全分解。一旦发现花生发霉,要整个都丢掉。
3、特殊人群要少吃
花生内的蛋白质含量丰富,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会增加负担,加重身体的不适感;肝胆疾病患者也不适合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不然很容易加重病情;本身油脂分泌过剩的人,吃花生也容易加重;还有就是体内有血栓的人群建议避免吃花生,花生有促进血凝的作用。
花生在适量食用的情况下,可给身体带来不少的好处,但对于特殊人群一定要注意少吃或不吃,在食用之前明确是否适合自己即可。
参考资料:
[1] 《这种“长寿果”,心血管真的很爱!》.科普中国.2025-08-17
[2] 《花生是“长寿果”,每天一把花生,好处你想不到!》.健康时报.2025-05-26
[3] 《这样的花生千万别吃,小心致癌!3类人群吃花生需注意→》.科普中国.2022-11-2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