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立足500亩坝区的天然气候与区位优势,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持续探索突破。该村聚焦“早春蔬菜”这一促农增收的“短、平、快”主导产业,通过“五措并举”的精准施策,推动越冬蔬菜保供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罗化坝区早春蔬菜满栽满种景象
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带动发展。罗化村将培育种植大户作为激活产业活力的突破口,构建“技能提升+资金扶持+组织联动”的全链条培育体系。一方面,聚焦技术短板,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授课、组织大户赴广西、云南等蔬菜主产区考察学习等方式,累计开展种植技能培训30期,内容涵盖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实用技术,让大户从“凭经验种”转向“靠技术种”。另一方面,针对大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村党支部主动对接农商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搭建“银农对接”桥梁,累计协助办理小额信贷、创业贷等助农贷款17笔,为产业扩规提档注入“金融活水”。同时,充分发挥党小组“神经末梢”作用和联户长“邻里纽带”优势,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顺利流转119户农户的393亩土地,为规模发展扫清障碍。如今,村里已培育出5户年种植规模超50亩的骨干大户,带动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从最初30亩“试验田”扩展到350亩“示范园”,辐射116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200余亩,创造固定就业岗位180个,年用工量达1.5万余人次,仅基地务工和种植分红就为农户增收150余万元,实现了“培育一个大户、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效应。
完善一批基础设施高效发展。罗化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着产业转”,整合各级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等共计800万元,系统推进基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在“通”上做文章,建成贯穿坝区的产业路,实现田间地头“车能进、货能出”;在“灌”上求突破,争取5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标准化排灌沟,配套智能灌溉系统,既解决了以往“靠天吃饭”的难题,又让雨季积水淹苗的后顾之忧成为历史;在“储”上强保障,建成集分拣、包装、冷藏于一体的蔬菜分拣中心,配套100吨级冷库和冷链运输车,让新鲜蔬菜从田间到市场始终保持“鲜度”。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先后引进育苗机、播种机等现代化设备,现有5台犁田机、2台收割机、2台植保无人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种植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如今的罗化村蔬菜基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机配套,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罗化村蔬菜种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创新一种种植模式滚动发展。该村立足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优势,打破传统单一种植模式,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下的“菜—菜”“菜—菜—稻—菜”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让土地“不偷懒、多产粮、多挣钱”。具体来看,早春蔬菜10月育苗、次年1月定植、3月中旬采收;瓜果类作物1月播种、3月上旬上市;水稻6月中旬插秧、9月初收割;秋冬蔬菜9月初栽种、11月初收获。这种错峰种植模式,既保证了“菜篮子”供应不断档,又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更让土地亩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40%以上。目前,全村300亩核心区采用该模式,年亩均产值突破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80万元。为让更多农户分享模式红利,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根据种植环节需求,平均每天组织8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从事育苗、移栽、采摘等工作,年发放劳务费用120余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实现了“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户增收”的三重效益。
搭建一个销售平台助推发展。“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罗化村着力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发力的销售体系,让优质蔬菜“走出大山、卖上好价”。线上端,紧跟直播电商热潮,组建由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组成的“789直播工作室”,从最初一次直播仅售6单的“冷场”,到如今通过优化直播场景、提升产品包装、讲好产地故事,实现日销500—600单。2025年更是引入3家专业抖音团队长期入驻,借助其流量优势,每天销售蔬菜3000余单约1万斤,价格较市场价每斤提高0.5元。线下端,主动对接外部市场,依托与广州市、贵阳市的协作帮扶关系,争取到贵阳帮扶资金375万元,实施700亩茄子“春提早”示范项目,蔬菜比往年早上市15天,每斤价格提高0.6元,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深化与贵阳农投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赴贵阳扎佐、花溪石板、湖南海吉星等大型批发市场实地洽谈,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利用帮扶单位捐赠的卡车组建运输车队,实现“田间直达市场”,彻底打通了从产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户种植积极性持续高涨。
养殖场
盘活一批闲置资源实施种养循环。该村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理念,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通过“罗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模式,整合村级闲置资源发展养殖业,构建“菜+畜”种养循环体系。利用村委会旁的砂石废料场地,建成20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每年出栏4000余头肥猪,年增收8.6万元,其中村民占股94%,村委会占股6%。村委会投资,与村民合作建成2600平方米的大梁子养鸡场,年出栏土鸡4万余羽,为村集体带来年分红3000元。同时,将养殖场畜禽粪便转化为蔬菜种植的有机肥,年替代化肥50余吨,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提升了蔬菜的天然品质,实现了“养殖粪污—有机肥料—优质蔬菜—市场增收”的良性循环,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如今的罗化村,蔬菜大棚连成片,产业道路通到家,村民腰包鼓起来,一幅“党建红”“引领”“产业兴”、带动“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