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将推出10项政策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强度,进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些措施涵盖了数量型、价格型和结构性三大类政策,旨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同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等关键领域。
1 数量型政策,释放万亿流动性
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措施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这一针对性降准措施直指汽车消费领域,据统计,2024年汽车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3%,降准后,汽车金融公司可降低购车分期贷款利率,有利于刺激汽车消费。
2 价格型政策,全面降低融资成本
央行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政策利率下调带动LPR下降,企业贷款、消费贷成本降低,有助于提振投资和消费意愿。
央行还下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均从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
以首套房贷1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计算,月供减少约132元,累积30年月供减少4.76万元,这将直接降低购房成本,助力刚需购房需求释放。
3 结构性政策,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这一再贷款工具着重从供给侧发力,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居民服务、养老托育、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金融供给。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相关工具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央行还优化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4 创新工具,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央行此轮政策的一大亮点。
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
这一工具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科创债券融资提供支持,解决科创企业“高风险、低抵押”融资难题。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在央行前置呵护下,资金面压力整体可控,但仍需关注多重扰动叠加可能带来的阶段性波动。”
5 流动性管理,连续加量续作操作
央行在9月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6个月期限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由于9月有1.3万亿元到期量,本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这是连续第四个月加量续作。
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是央行去年创设的工具,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增强了央行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其流动性管理的精准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着眼于应对流动性收紧态势,预计9月央行会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和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6 支付体系建设,推动互联互通
央行副行长陆磊9月16日在出席第十四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央行将指导产业各方继续推进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央行将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安全高效的境内二维码支付网络,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手段促进形成多元发展、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陆磊表示,继今年6月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上线试运行。
统一网关坚持公共性、包容性、普惠性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机构接入开展跨境二维码支付业务。
这些措施将进一步畅通连通全球的资金网络和渠道,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
这仅仅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一小步,却是市场信心恢复的一大步。
全球科技创新加快迭代,金融市场也随之波澜起伏,但央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为市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