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限制中国高铁的发展,日本和德国曾经联手断供高铁车轮。
平常咱们光看见高铁跑得飞快,压根没怎么留意拖着列车跑的车轮,别看这玩意儿就是个铁疙瘩,里头藏的技术门道,跟高铁上其他那些关键零件比起来,一点都不差。
特别是在中国高铁刚起步的时候,我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也和国外企业有过合作。
但核心技术他们死活不卖,还立下“三不原则”,宁可少赚钱也不让中国学到,那在这种封锁下,中国高铁车轮是怎么突破的呢?
技术封锁逼出来的决心
中国高铁刚开始搞的时候,走的是“先引进、再琢磨透、最后自己搞创新”的老路子,那时候我们跟日本、德国这些高铁厉害的国家学技术,进步确实快,但有个关键问题还没搞定,高铁车轮的核心技术,人家死活不肯拿出来。
更绝的是,日本、德国还专门定了“三不规矩”:不申请专利、不发表论文、也不让人去参观学习,这一下把技术封得严丝合缝,我们能学的都学到手了,可这高铁车轮,始终像个摸不透的黑盒子,这到底咋回事根本搞不清楚。
这种被卡脖子的感觉让人很难受,和高铁另一关键部件IGBT芯片一样,当年我们每年花十几亿进口,而且买到的还是质量不好的货,故障率高得吓人。
被这样卡住后,大家终于明白:核心技术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市场换技术的老办法不灵了,要让高铁跑得更快、更稳,必须把车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8年前后,国家悄悄启动了个重要研发项目,目标特明确,搞出完全自主的高铁车轮,接下这活儿的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钢)。
那会儿有个叫赵海的年轻人,从东北大学毕业没几年,就成了研发骨干,挑下了这个挺难的任务。
研发这事儿难度特别大:高铁车轮得扛住六十吨的车厢重量,时速三四百公里时还得不停转,既不能磨得太快,还得够结实防断裂,极端冷热天也得适应。
但是整个研发要攻克五十多道关键工序,没有任何捷径,只能反复试验、反复失败,再继续改进。
幸运的是,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赵海和团队在实验室攻关的同时,全国产业链也全力配合,宝武、鞍钢研发出专门用于高铁车轮的特种钢,解决原料问题。
同时济南二机床制造出先进的锻造生产线,把实验室设计高效转化成产品,湖南株洲建立轨道交通产业园,几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所有配套企业,整个工业体系高度协同,让研发速度大幅提升。
国产车轮反超
马钢团队熬了好几年,没日没夜地钻研,终于在2010年造出了国产高铁车轮,能跑200到250公里的时速,之后还装在车上跑了64万公里测试,表现一直很稳,没出啥问题。
试验成功后,他们立刻把目标提高到350公里时速,让人意外的是,仅仅八个月,材料研发和工艺设计就完成了,效率高得惊人。
2017年,咱们国产的350公里时速车轮,拿到了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入场券”,正式开始批量生产,检测数特别亮眼:抗疲劳强度比进口的高20%,重量轻15%,成本还降了30%,优势很明显。
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能自己造高铁车轮,还造得更好、更便宜,彻底甩掉了对进口的依赖。
眼看咱们要彻底不用进口车轮了,国外那些老供应商开始使绊子,今年3月,日本住友金属和德国BVV集团突然说不给中国供货了,找的理由是“保护技术”“保障供应链安全”,其实就是想卡咱们高铁的脖子,让咱慢下来。
但这一次,中国没有被吓倒,反而直接把游戏规则改了,我们更新了《高速铁路车轮技术国家标准》,把准入门槛提高了好几档。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新增“400摄氏度连续高温制动稳定性测试”,这个测试模拟列车连续紧急刹车,让车轮升温到400度,看还能不能保持稳定,这道门槛非常高,直接把日本和德国的产品挡在门外。
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
估计日本和德国自己都没料到,当年变着法儿对中国搞技术封锁的德国BVV和日本住友金属,现在反倒成了被市场丢下的主。
有公开数据摆在那儿:BVV第二季度的营收一下子跌了18%,住友金属的股价一周就掉了7%,这对它们来说可不是小打击,丢了中国市场的这些企业,亏得那叫一个惨。
但比丢市场更关键的是,话语权彻底变了天,以前中国工程师去开国际会议,只能坐在底下听别人讲标准、定规矩;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学中国的标准。
到2023年的时候,中国已经牵头修改了65项国际铁路标准,参与制定的项目就更多了,咱们早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追的角色,反倒成了能参与定规则,甚至在某些方面说了算的主儿。
就今年9月,中国还正式宣布“复兴号”的超高速车轮能批量生产、下线了,这新一代车轮更轻、更结实、还更耐磨,不光能撑得住400公里的时速,还为以后450公里时速的商业化运营,提前留好了技术余地。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解决了“能不能造”的问题,还在定义下一代高铁的性能标准。
如今,国产车轮不仅完全满足国内4.5万公里、占全球70%的高铁网络需求,还出口到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中国制造的车轮,中国标准也被更多国家采纳。
这不仅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从追赶到引领的象征,要知道,真正的强大,不仅是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更是能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标准走。
中国高铁车轮从零起步,短短十几年就完成了从落后到超越的跨越,这背后是整个国家的研发体系、产业链协同和战略定力的结果。
参考资料
《复兴号“风火轮”研发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8月23日
《骄傲!世界最快高铁车轮“马鞍山造”》 澎湃新闻 2025年7月12 日
《中国高铁技术飞跃,从“追赶者”到领跑世界》 大公报 2024年9月30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