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摄影报道
银河科幻大会海报(《科幻世界》供图)
由《科幻世界》创办于1985年的银河奖,至今已成功举办35届,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最高奖”,见证并助推了大量科幻作家成长。身为华语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与银河奖渊源颇深——他曾连续八年荣获该奖。
9月19日晚,作为2025银河科幻大会的重头戏,第36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将在位于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创生态岛举行。18日下午,作为本届大会“常驻主宾”,刘慈欣现身成都,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刘慈欣
科幻小说正在完成历史使命
黑色衬衣、深蓝色牛仔裤,这是刘慈欣一贯的装束,显得年轻干练。回答问题的刘慈欣,一如既往真诚、谦和,言语间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谈到对参加本会的期待,他表示希望“银河奖”这一平台涌现更多优秀的科幻新作,也期待能与更多科幻同仁、读者展开交流。
刘慈欣
谈及科幻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刘慈欣说,当前科幻小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科技发展速度太快,许多曾经遥远而神奇的事物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变得平淡无奇,导致幻想与现实间的张力减弱。
面对这一挑战,科幻作者尝试将现代文学手法引入创作,拓宽表现形式,或通过科幻视角关注和批判现实。但刘慈欣认为,“就目前来看,这些努力都没有对科幻小说很好地应对这个挑战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没有能够挽回它不断衰落的这个趋势。”他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将会出现跟科幻小说不一样的,一种崭新的文化、新的表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科幻小说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也正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刘慈欣
对话刘慈欣
人工智能写作科幻还没达到高水准,但我们可以期待未来
封面新闻:相较于以往,科幻网文愈发受到业界重视,《科幻世界》与阅文集团将启动“银河计划”——将在起点平台新增银河奖作品征集通道等新方式来挖掘、扶持青年科幻作者,您如何看待这一新尝试?
刘慈欣:走过40年的“银河奖”是中国科幻发展轨迹的完美见证者。中国科幻文学的相当大一部分优秀作品都是从这个平台上走出来。在我看来,“银河计划”的实施宗旨应该是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扩大“银河奖”的评奖视野和作者范围。
封面新闻: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平台?它对科幻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刘慈欣:网络文学平台的读者非常庞大。而且它的创作特色也因媒介特征,跟传统文学不一样。网文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性更强,更善于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更容易产生让读者喜欢的作品。不难发现,现在不少重磅科幻长篇小说就是从网文平台上诞生的。我也期待,未来的网文平台能滋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幻文学作品。
封面新闻:网文创作节奏快、更新频率高,您怎么看?
刘慈欣:我认为,这有利也有弊。有利在于它更新很快,作品数量大。在这种大量的作品基数之上,就很有可能诞生优秀的作品。它不像传统平台,比如一本杂志,一年刊载的作品是很有限的。弊端在于,大量的快速创作,每天更新几千甚至上万字,必然对创作质量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像在网文和读者这个强烈互动,在读者催更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去写。特别是在现在人工智能开始具有写作能力的时候,使用人工智能介入写作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网文如何能够在快速地更新和大量数量的基础上保持质量,我觉得是一个挑战。
封面新闻:人工智能介入写作,如果看不出机器痕迹,对科幻文学算不算是一种促进?
刘慈欣:如果它融合得特别好,带来的文学质量很高,很有可读性,其实对读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现在至少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那样高的水准。当然,未来几年,我们可以期待。
《三体》
中国科幻更关注光明的未来
封面新闻:虽然科幻是舶来品,但随着科幻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式科幻”这个概念越来越被提及。你如何理解“中国式科幻”的特质?
刘慈欣:中国科幻是一个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一个文学领域,并不是铁板一块。几乎每一个作家,风格都不同,之间差别也很大。所以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说中国科幻。其实我认为,中国科幻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科幻,共同之处更为显著,而不是它们的差异。因为科幻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要说到中国科幻自身的特点,据我观察就是,它可能更关注于那些比较积极的未来。因为现在世界科幻描写的未来很多都有一种危机感,把现实的问题投射到未来那种。而中国的科幻相当一部分作品可能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它描写一种光明的,很有亮色的,体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封面新闻:现在青少年对于科幻创作和阅读的热情非常高,您怎么看待现在青少年当中的那种科幻阅读创作的热潮?
刘慈欣:其实科幻文学从它诞生以来,就充满着一种青少年的青春气息,对世界的好奇感,探索新世界的那种愿望。所以说从这个题材本身来说,它就比较适合青少年去阅读。 中国科幻的主要读者就是青少年。这一点和西方的科幻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比如美国的科幻读者很多都是岁数比较大的人。这的确是中国科幻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
封面新闻:您认为什么样的科幻作品对于青少年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品?
刘慈欣: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方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好的科幻小说能够激发起青少年读者对于未知世界、对宇宙的这种好奇心,这种探索的愿望,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从阅读科幻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这个人和宇宙之间的这种渺小和宏大的这种关系,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价值取向,都会起到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科幻小说很难再重返黄金时代
封面新闻:前不久您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大时代推动是成功的最深层原因》。其中您提到了世界科幻文学已发生深刻变化,“科幻小说由年轻的文学体裁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在失去青春的活力。那种仰望星空、开拓新世界的激情在冷却,科幻小说的视野渐渐由星空收回,转向人类自身……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也就此结束。”您认为,科幻还会重返黄金时代吗?
刘慈欣:作为写科幻的人,我当然希望科幻再出现一个黄金时代。科幻文学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现在其所面临的环境已经不同于科幻文学诞生的那样一个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幻文学和其他叙事文学一样,处于一种不断衰落的状态。具体到中国来说,我们的科幻文学,目前还是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但要想再重现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那样的一个科幻黄金时代,我认为还是比较难。因为现在已经不太具备那样的环境——那个时候科学技术刚刚显示出它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也展示出那种很诱人的未来,有一种神秘感。但现在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失去了那种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是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希望科幻产业关注科幻原创文学
封面新闻:科幻与科技的关系一直很受关注。在您看来,科幻应该如何推动科技发展?
刘慈欣:其实科幻本身跟科技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科幻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比如透过文学的方式,激发青少年读者对科学、科技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科幻文学希望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在创作中更多融入基础科学的知识与发展前景,尤其是展现由大科学装置所推动的最前沿、最基础的科学研究,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宏大而长远的未来图景。
封面新闻:您如何看待科幻文学与科幻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刘慈欣:近年来科幻产业发展很快。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认为科幻产业发展还是要以原创内容为基础。首先得有一个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原创内容,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幻产业。所以,我还是希望,不管是四川成都还是其他地方的科幻产业,能够对原创的科幻文学内容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科幻产业发展有更坚实的一个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