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开学季,全国多地中学陆续发布“发型令”。“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孩子在入学前的发型尽管“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认为“不合格”。
图据网络
有学校表示,此规定是长期形成的制度,初衷是规范行为、提升学习主动性,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气神”。但这一做法却引发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学校管理要适当,没有必要对发型要求那么严格。有网友反问,“都2025年了,还在管发型?”当然,也有人认为,学生应该有“学生样”,管理是应当的。
无独有偶,同样在开学季多地校服“一市一款”闹得沸沸扬扬。以江西为例,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校服“一市一款”政策。据大江网报道,赣州市网友“桃之夭夭”在抖音发布视频称,为读小学的女儿在拼多多网购了“校园达人”牌夏装校服,只在开学首日穿了一天,裤装面料就出现了起球的情况。
网友视频截图
“一些无资质厂商趁机仿制,导致劣质产品和我们的正规产品鱼龙混杂,家长们光看外观难以区分。”江西省中小学生校服展示平台的入驻厂商代表李先生有些无奈地说,“(无资质厂商生产的校服)是便宜几块钱,质量却有不小差别。甚至有无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不合规的面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校服质量事关学生健康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仿冒产品从外观上难以辨别,质量安全性更无法保障。校服质量标准中,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指标直接关系学生着装安全,这些指标无色无味,普通消费者无法通过外观判断,一旦不合格,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甚至致癌。按市场监管局与教育局规定,校服须接受严格抽查检测,但仿冒校服绕过监督环节,处于市场黑洞区,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江西校服售卖点鱼龙混杂
正如网友所言,“阳光与否不在发型长短,而在精神状态”。对校服管理来说,校服应该从“标准化制服”变为“有温度的文化符号”。事实上,“一市一款”校服埋下的不仅是质量隐患,还有可能限制学生的个性表达。校服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起到美育浸润的作用。统一的校服款式将“行政命令”凌驾于教育之上,剥夺了学校教育自主权,如何能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创造力?
发型管理中,部分学校将“是否符合标准”与班风评比挂钩,迫使学生被动服从;校服管理里,“一市一款”模式下的垄断竞争导致多地校服质量问题居高不下。从“发型令”到“一市一款”校服,看似不相关的管理举措,实则背后“流水线式”的教育逻辑却如出一辙——用统一的形式规范替代对个性成长的尊重。这种对个体差异的漠视,与“双减”政策所倡导的“培育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目标形成尖锐对立——当教育者执着于修剪发型、统一着装的“表面整齐”,又怎能指望培养出敢于突破、善于创造的未来人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只有让孩子的天性与能力得到充分成长和发展,其学业表现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发展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多方面,不光是一个考试分数能够定义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特别强调,学校制定发型等仪容规范的关键,在于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而非进行“一刀切”的极端管理;避免那些苛刻、过分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不必要的争议,找回教育的从容与温度。
中新网评:学校不是流水线,别把孩子修剪成统一模样
正如中新网评论,“学校更应该把功夫花在教育教学上”。教育的使命从来不是制造一模一样的“标准件”,而是培育各有锋芒的“独立个体”。从剪掉个性发型到穿起“一市一款”校服,当这些“统一”的印记越来越深,教育离“因材施教”的初心就越来越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