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文力 通讯员 王彩
在淅川县盛湾镇镇直小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轻盈、笑容温暖的身影穿梭于教室与走廊之间——她就是阮淑娟,一位扎根乡村教育五年的语文教师。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青春少女,到如今深受学生爱戴的“引路人”,阮淑娟用初心与坚守、创新与温情,在丹江水库南岸的这片教育热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
以巧思破题,让语文课堂扎根乡土
“同学们,你们捉过蚂蚱吗?捞过小鱼吗?”在讲授《少年闰土》时,阮淑娟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孩子们争相分享“田埂上追蚂蚱摔了满身泥”“河沟里捞鱼被螃蟹夹了手”的趣事,随后她顺势引导:“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就是你们的《我的‘闰土时刻’》。”教室里顿时沸腾了,笔尖沙沙作响,一篇篇充满泥土芬芳的文字跃然纸上。
这样的场景,在阮淑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面对乡镇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她独创“三阶赋能法”:课堂内容紧贴乡土生活,早读任务分层设计,个性化辅导精准施策。字词薄弱的学生人手一本“易错词小本本”,每日晨读仅攻克5个高频词;写作畏难的孩子先从“说”入手,将“帮奶奶喂鸡”的日常转化为文字;早读课上,基础层背古诗核心句,提升层描摹诗句画面,拓展层默写全诗并积累同类诗词。2025年春,她所带的班级中,吕小航同学以全县第170名的成绩考入县高附中,而这样的“逆袭故事”,每年都在上演。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阮淑娟的课堂,总能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搭起通往语文的桥梁。她带学生观察“夕阳染金稻田”的乡野美景,鼓励他们用文字记录“摘黄瓜时甜水顺腕流”的生活细节。渐渐地,曾对写作望而却步的孩子开始主动提笔,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信。
以爱为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路
在阮淑娟眼中,没有“差生”,只有等待被看见的光芒。班里有个内向的女生总躲在角落,她便力排众议让她当语文组长,并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的字工整得像印刷体,一定能做好!”日常辅导时,她刻意多留时间让女生表达,哪怕只是小声回应,也会笑着点头。毕业时,女生捧着一封信找到她:“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也能发光。”
这样的“温暖时刻”,在阮淑娟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她自掏腰包为进步学生买笔记本、钢笔,借着“成绩进步”的由头,给家庭困难的孩子送去装满文具的书包;午休时间,她常被学生“围堵”在讲台前,一道题一道题耐心讲解;遇到因父母外出务工厌学的孩子,她便和同事上门家访,坐在炕头陪孩子聊天,直到他们重返课堂。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蹲下身子,听见花开的声音。”阮淑娟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本“成长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特点:谁的字需要改进,谁的作文缺乏细节,谁最近情绪低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她“以爱育人”的密码。
以专业为帆,驶向教育更深处
“唯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引领学生更好成长。”阮淑娟深知,乡村教育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专业的支撑。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教学竞赛,凭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斩获县优质课一等奖;与同组老师合作完成的《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县级研究报告一等奖。她的教案本上,红笔修改的痕迹层层叠叠;深夜的台灯下,她反复推敲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五载春秋,阮淑娟从青涩的新手教师成长为县骨干教师,所带班级连续多次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学生柴浈紫、王明轩、祝佳怡等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高附中。但对她而言,最珍贵的荣誉从来不是奖状,而是学生毕业时那一声声“阮老师,我考上了!”的欢呼,是家长那句“孩子遇上您,是福气”的感激。
扎根乡土,做永不停歇的“点灯人”
如今,阮淑娟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她的书包里,总装着几支备用铅笔和几块水果糖——那是为忘记带文具或情绪低落的学生准备的“惊喜”。有人问她:“在乡村教书这么苦,图什么?”她笑着回答:“看见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就什么都值了。”
从丹江水库畔的青葱少女,到孩子们心中的“温暖引路人”,阮淑娟用一句句鼓励、一次次陪伴,让希望的种子在乡野间生根发芽。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她的坚守,让更多孩子相信:即使生于泥土,也能向着阳光,长成参天大树。未来,她将继续以语文为犁,以热爱为种,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耕耘不辍,让更多童心被点亮,让更多梦想拔节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