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离石区城北街道尉汾路社区多功能会议室满是暖意。墙上贴满志愿者带孩子做手工、陪老人聊天的照片,桌上摆着红彤彤的荣誉证书,离石区青年志愿者协会2025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扬会,正在这里为一段“青春服务记”画上圆满句号。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翻着手机里的活动视频,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味着这段扎根社区的日子。
会议一开场,雄壮的国歌声便在会议室里响起,原本还带着笑意的年轻人们瞬间挺直腰板,眼神里满是认真。庄严的旋律落定,共青团吕梁市离石区委副书记李易芳走上台,看着台下一张张朝气满满的脸,她忍不住笑着“点赞”:“你们可不是来‘走过场’的!”
她提起,志愿者们把服务做进了社区的“心坎里”。开“候鸟课堂”时,有人当“小老师”陪留守儿童读绘本、做科学小实验,把冷清的假期变成了热闹的乐园;去看望孤寡老人时,有人帮着擦玻璃、洗床单,还坐在床边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整治环境时,大家拿着夹子、垃圾袋,把楼道里的杂物、墙角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青春的劲儿真正融进了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里!”
话音刚落,吕梁学院学生苏靖然就拿着一叠活动照片走上台。作为临时团支部书记,她把这段实践的“全景图”讲给大家听。她笑着说,要是没有社区提供的场地、协调的物资,这些活动根本没法“落地”,“是社区给了我们‘服务的舞台’,我们才能把专业所长用在实处。”
当天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两位“特殊嘉宾”,外卖小哥高海龙和马成源。常年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社区街巷的他们,是居民眼里“熟脸却叫不上名”的人,也是社区里的“移动观察员”。
“那天我送外卖,正好碰到志愿者搬米、面、油,要给住在6楼的李爷爷送上去,我一看袋子沉,就顺手扛了起来!”高海龙说着掏出手机,点开一张照片:画面里他穿着蓝色外卖服,肩上扛着物资,跟在志愿者身后往楼梯间走,汗水把衣领浸得有点皱。马成源也接过话茬:“我们天天在社区转,眼睛就像‘小雷达’。上次看见2号楼宣传栏的海报掉了角,我拍给社区;王奶奶家门口的垃圾放了两天,我赶紧告诉网格员。这些‘小事’,能帮上忙就开心!”他们的话没什么华丽辞藻,却让台下的大学生们频频点头。原来志愿服务不用“等机会”,生活里的“顺手帮”,就是最实在的善意。
一直以来,尉汾路社区都在用心搭一座“青春桥”。一头连着有热情、有想法的青年,一头连着有需求、有空间的社区。和离石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常态化合作,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实践里“长了本事”,更给社区添了“活气儿”。楼道里多了年轻人画的文明宣传画,老人家里多了陪聊天的“小帮手”,孩子们的假期多了“小老师”。
谈及未来,社区党委书记王娟峰笑着说:“我们还要把这座‘桥’搭得更宽,让更多青年来社区‘发光’。说不定以后,会有大学生留在社区工作,把青春的根扎在这里,让志愿精神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发芽、开花!”记者 高茜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