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达商务区全景。开发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钱咸华/摄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建区四十年来,开发区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工业园区。
在获批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首批试点后,开发区以政策制度为先导、空间再造为抓手、低碳改造为主线,打出了一套绿色“组合拳”,有力有效推动园区内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循环集约改造。2024年,开发区PM2.5浓度下降至23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系统谋绿 推动管理精细化
开发区坚持高位统筹,构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行政审批、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推动政策协同、监管协同、服务协同的创新联动,通过绿色改造再升级、准入门槛再提高等方式,构建系统化、精细化的减污降碳管理制度体系,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顶层设计与行动指引。
——绿色改造再升级。在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开发区针对化工行业设置了45项提升工程,从原料替代、工艺提升、清洁生产等方面对现有化工企业提出了绿色改造要求。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IDA草甘膦清洁生产改造项目,让每年64万吨草甘膦母液资源化,回收磷产品1.25万吨,实现经济价值1500万元,减少碳排放量3.2万吨,每年可循环利用16万吨副产盐酸。与此同时,企业投资1.13亿元,为产品分装车间装上了“绿色智能大脑”,实现了从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至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精准管理,生产效率提高50%,不良品率下降近70%,单位能耗下降20%,废气排放量减少超75%。在厚成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的废气处理车间,针对六氟磷酸锂工艺废气,企业用降膜吸收装置替代碱喷淋设施,可回收30%氢氟酸作为副产品,实现氟资源的回收利用,每年减排废水2.4万吨,减少污泥产生量150吨。
通过绿色改造再升级,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开发区内化工企业已完成工程34项,通过升级整改,优化产品结构,淘汰农药原料、颜料油墨等重污染、高能耗及低效化工产能约3.7万吨,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40万吨,危废源头减量2000吨。
——准入门槛再提高。开发区秉承“减环节不减监管,降成本不降标准”原则。一方面,严格事前环境准入,从细化管控分类和管控分区着手,制定更加精细的园区环境准入清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园区规划环评对豁免环评项目准入的指引作用,并集成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平台,协助园区和企业精准研判建设项目选址和环境准入符合性。另一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排污许可管理承接补位管理,针对符合豁免条件的建设项目,企业开工前依规取得豁免备案,投产前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同时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执法,确保项目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位,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开发区明确,新建化工企业工艺、装备、能效、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迁化工企业全面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协同南通市(近)零碳产业园区试点,目前新建项目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水平比例超过40%。
夕阳鎏金,洒满繁忙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海港区。开发区正不断注入绿色新动能,谱写减污降碳的生态诗篇。钱咸华/摄
腾笼换绿 推动空间集约化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开发区也遇到用地紧张、化工围江等“成长中的烦恼”。面对长江大保护要求,开发区启动空间再造工作,通过布局集约优化,实现“园区做小、产值做大、产业变绿”。
——园区布局集约优化。开发区化工园区原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北区企业均位于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为实现园区布局集约优化,开发区取消化工园区北区定位,按照产业吻合度、经济贡献度、资源能源节约度等核心指标逐企评估北区12家化工企业,遴选优质企业迁建至南区,减少化工用地3.7平方公里,预计等效碳减排可达每年22万吨。其中,大宝理工程塑料(南通)有限公司、旭化成精细化工(南通)有限公司、申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新厂区已建成投运。
——产业能级增绿增强。开发区在进行企业搬迁过程中,同步推动生产工艺提升,充分运用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国家试点的最新成果,建立分区分级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科学指导低效用地安全、绿色再利用。预计12家企业全部完成向南区搬迁后,可减排废水38.5万吨、VOCs155.2吨,搬迁企业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下降18%。以大宝理公司为例,迁建后亩均产值增长两倍,单位产品能耗降低8%,等效碳减排每年约3.4万吨,相当于每年种植约68万棵—71万棵成年树。
改造添绿 推动资源循环化
为了改变人们对化工园区“废水横流、废渣堆积”的印象,开发区紧扣资源循环利用核心,深入推进区域循环化改造,促进物质流能量流高效耦合与共享利用,驱动产业向绿向新发展,持续挖掘减排降碳潜力。
——优化管网协同循环。充分发挥园区工业用气生产便利,配合优质企业南迁,完善南区化工原料绿色输供管网,新建原料输送管线约20公里,年输送化工原料达70万吨,减少原料装卸过程中废气VOCs产生量70吨/年,减少碳排放1万吨/年。构建压缩气体直供管网,进一步放大园区供热中心空压设备能力强、效能高的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企业重复投资,新建压缩空气管网7.5公里,实现每分钟520立方米的富余能力释放,等效碳减排每年约4.5万吨。同时,推动区内上下游物料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通过企业间副产氢气高效循环利用,替代原有外购与自制氢环节,每年实现经济效益4380万元,间接减少碳排放量两万吨。
——挖潜打造“无废园区”。开发区内以龙头标杆企业为代表,全面推进“无废集团”“无废工厂”建设,拓展副产物深度加工与高效利用途径。通过将固废产生纳入装置物料平衡及工艺技术管理,南通醋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老牌化工企业实现了从源头减废到过程控制的全链条革新,打造出化工行业“无废集团”的建设标杆。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南通醋酸化工及子公司宏信化工对废液中乙醇和二氯甲烷的回收工艺,不仅减少了1000吨原材料使用,更构建起危险废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企业创新性探索实践固废安全化处置,通过集团内部企业共享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初步估算危险废物自行焚烧消纳率可达95%,焚烧炉余热利用每年还可减少1.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作为化工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在源头减量环节,通过多元酚利用项目、老化树脂综合利用技术等4项创新举措,每年减少危废产生量超7450吨,固废焚烧炉经密闭破碎投料系统及配伍改造后,处置效率从70%提升至95%,每年节省处置费约1000万元。在资源利用方面,这家企业不仅实现焚烧炉余热回收,还将环氧树脂装置废水中的副产工业盐转化为标准化产品,牵头编制团体标准《环氧树脂副产工业氯化钠》,为行业提供质量规范。其构建的“电子地磅+电子标签+视频监控”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危废全生命周期“源头可溯、过程可控”,为全省固废治理提供示范。
开发区这场“源头减量化、高效资源化、安全无害化”的“无废革命”正在重塑化工产业的绿色基因。园区企业内部通过装置改造、副产品回收、先进技术应用等,每年可节约天然气118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约2000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