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政府搞了个大动作,成立了一个大约12人的专家委员会,专门来审视跟中国的能源供应、原材料供应链还有关键基础设施投资这些事儿。2025年11月8日,联邦议院通过相关议案,标志着柏林在对华经济政策上开始更注重安全因素,而不是单纯追逐贸易额。
这就是从过去那种一头扎进市场赚钱的模式,转向警惕潜在风险的路子。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有学者、行业代表、工会人士和智库专家,总共12个左右,确保看法多样化。他们每两年得向议会递交报告,评估这些领域的依赖程度和潜在问题。
这个委员会的设立不是凭空来的。背景是全球供应链越来越脆弱,加上地缘政治的变数,让德国人觉得不能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拿2020年的新冠疫情来说,那时候口罩、呼吸机这些医疗物资短缺,德国企业发现很多关键部件都靠中国供应,搞得手忙脚乱。接着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俄罗斯天然气管道一断,德国能源价格蹭蹭上涨,工业生产直接受挫。
联邦经济部的数据显示,那年冬天能源成本涨了50%以上,好多工厂被迫减产甚至停工。这教训太深刻了,政府觉得必须有套机制来防患于未然。贸易数据也推波助澜。2025年头八个月,中德进出口总额高达1634亿欧元,中国又一次超过美国,成了德国头号贸易伙伴。
![]()
从中国进口的货值1088亿欧元,增长8.3%,主要是电子零件、机械组件和化工品;出口到中国的546亿欧元,降了13.5%,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
德国车企比如大众集团,那段时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全球三成多,但同时也暴露了供应链太集中的毛病。要是哪天供应出问题,生产线就得停摆。
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上台后,很快就推动这个事儿。他在2025年5月跟钢铁业代表开会时,直言要优先用欧洲本地产品,维护区域经济稳定。这话一出,媒体炸锅了,因为德国一向推崇自由贸易,现在却开始划线防范。
会议上讨论了原材料价格乱跳的问题,梅尔茨强调,地缘政治变化让德国得重新掂量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
之后几个月,政府起草议案,6月征求内阁意见,7月议会经济委员会听证,专家们提供了稀土依赖数据,中国控制全球70%的产能,这些东西用在电动车、风电机和军工上。锂电池从中国进口占六成,太阳能板八成。8月议案改版,加入对外经济法调整条款。
9月联邦选举,梅尔茨的联盟胜出,议案顺利过关。10月公布成员名单,三位大学经济教授,四位行业协会代表,两位工会人,三位智库分析师。
![]()
名单一出,就有媒体指出潜在矛盾:工会怕审查导致企业外迁,丢饭碗;企业说中国市场规模大,巴斯夫在华工厂产出占全球15%,西门子风电磁铁材料九成靠中国。强行拉开距离,可能伤到自家竞争力。
委员会重点盯三块:能源进口、原材料链和中国投资关键基础设施。能源上,2022年乌克兰事儿后,德国多从挪威和美国买液化天然气,但中国在煤炭和矿产上还有份儿。原材料像稀土、锂电池、光伏组件,依赖高得吓人。
德国太阳能协会数据,2024年从中国进口面板占市场八成。基础设施投资,2022年汉堡港案子,中国远洋想买35%股份,政府砍到24.9%,谈判拖了好几个月,到10月才定。2025年荷兰接管闻泰科技的安世半导体,也以安全名义,这事儿在德国媒体上炒热,强化审查需求。
![]()
欧盟2023年提去风险化,德国动作呼应。法国外资审查严,意大利限中国5G参与。德国议案引用这些,推统一标准。但欧盟内部不齐心,匈牙利、塞尔维亚跟中国合作热络,西班牙、葡萄牙看重实惠。德国工商大会头头公开说,政治化过头会自食苦果,2025年9月商会声明,企业对华投资2024年达300亿欧元,不降反升。
全球看,这属于供应链重塑。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和芯片法案,建排他联盟。欧盟净零产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减外部依赖。中国推技术自立,提升链条韧性。
德国委员会就是这盘棋里的一子,每两年报告得评估价值链稳定、法规改动和依赖量化。第一份报告2027年上半年出,检验德国怎么在经济实惠和安全顾虑间找平衡。
![]()
对中国,这是个信号,西方经济安全思维是长期的。中德经济绑得紧,完全脱钩不现实。关键是通过谈,管好分歧,避免双输。委员会评估不光看双边,还测德国理性与焦虑的协调度。
德国想护自家经济不被卡脖子,但又离不开中国大市场。平衡难,但必须试。未来几年,看委员会怎么玩,转向成功与否,关乎德中乃至全球链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