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结束。历经80载岁月流转,时至今日,历史的记忆仍然铭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正在优酷热播的纪录片《X档案·抗战传奇》,就将人民英雄董存瑞、沂蒙母亲王换于、“梅花上将”张自忠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再度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聚焦抗日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与传奇事迹,通过多个标志性人物的故事,构筑起一部立体鲜活的英雄史诗:既有战场对决的壮烈与铁血勋章,也有地下斗争的惊心动魄与民众智慧,更有普通军民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与鱼水深情,全方位地铸就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精神丰碑。
第一集 “梅花上将”张自忠
《X档案·抗战传奇》的首位主人公是被后人尊称为“梅花上将”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他也是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级别最高的将领。山东临清出身的他,早年弃笔从戎追随冯玉祥,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战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自忠临危受命任北平代理市长,为掩护29军撤退与日军周旋,却因北平沦陷成众矢之的。他被亲友冷淡、舆论声讨,默默承受各种委屈,誓以战功洗刷冤屈。1938年临沂危急,张自忠率59军顶严寒、踏冰雪急行军180里,激战六天解临沂之围,奠定了台儿庄大捷的基础。
张自忠
1940年枣宜会战时因我军电报被截获,一万日军包围南瓜店十里长山。张自忠左臂中弹、身被炮伤仍指挥作战,坚守阵地,战至最后八人,终因太阳穴中弹壮烈殉国,年仅49岁。日军发现其遗体派克金笔上的名字,竟集体脱帽敬礼。后中国军队夺回张自忠遗体,十万宜昌民众冒敌机轰炸送行,无一人躲避。冯玉祥取史可法梅花岭典故,将其安葬的雨台山改名为梅花山,种满梅花,“梅花上将”也由此得名。
第二集 抗日虎将
节目第二集讲述了两位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却书写同样震撼人心故事的将领——一位是从黄埔精英到“飞虎将军”的王耀武,另一位是从爱国书生到起义领袖的马耀南。
山东泰安人王耀武早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三期,凭借“善于带兵、屡建奇功”的特质,29岁便被破格提拔为少将旅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王耀武以“阵型多变、夜袭突袭”的灵活策略,率151旅夜袭日军阵地,一夜歼敌500余人。南京保卫战中,他在淳化镇率51师硬抗日军十余次猛攻,五天内毙伤敌500余人,即便伤亡达2300余人仍死守不退,尽显铁血本色。74军因“顽强如铁”获授两面飞虎旗,王耀武更被称为“飞虎将军”。1945年雪峰山战役,他指挥第四方面军给予日军最后重创,完美收官正面战场,书写了“黄埔精英”到“抗日铁军统帅”的传奇。
王耀武
与王耀武的军旅生涯不同,山东淄博人马耀南本是天津北洋大学高材生,因不满蒋介石独裁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七七事变后,他以常山中学为摇篮,办抗日训练班、聚爱国师生。马耀南白天学《孙子兵法》《论持久战》,夜晚率部游击,从“书生”蜕变为能征善战的指挥员。至1938年初,部队已发展到六个支队5000余人,创建长白山抗日根据地,打响清河平原抗日第一枪。1939年7月,因汉奸告密,马耀南在突围时胸中数弹牺牲,年仅37岁。王耀武与马耀南虽路径不同,却同样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赤诚,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马耀南
第三集 马本斋与回民支队(上集)
第三、四集则主要讲述马本斋与其回民支队的故事。这支曾让日军惊呼“百战百胜”的铁军,从70余位手持大刀长矛的回族青年,短短五年发展到2000余人,背后是司令员马本斋与母亲白文冠用生命写就的传奇。
马本斋
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东辛庄的马本斋,16岁因水灾流浪张家口,赶马、卖烧饼时练就一身武艺,后投军东北讲武堂,却因部队远离抗日战场怒而卸甲。1937年8月,日军血洗东辛庄,他与10余名青年一同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回民抗日义勇队与八路军合并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队伍扩至2000人。1941年,日军为逼降马本斋,包围东辛庄抓捕其母。68岁的白文冠为救乡亲挺身而出,她摔碗绝食:“我儿绝不做汉奸!”七天后殉国。马本斋在母亲遗像前写下“母志未酬,儿当血战”,率队再次投身战场,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抗日传奇故事。
第四集 马本斋与回民支队(下集)
1942年盛夏,回民支队从冀中“五一大扫荡”的血火中突围,奔赴鲁西冀鲁豫根据地。那里连续两年无雨,蝗虫遍野,树皮、花生皮都成了果腹之物。马本斋当即下令部队粮食定量减量,省下的粮食全部救济灾民。1943年秋,日军秋季大扫荡来袭,此时马本斋脖子后已长出枣大的“对口疮”,疼得夜不能寐,却仍三次乔装侦查,摸清敌情。1944年1月,“速赴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的电报让马本斋热泪盈眶,因为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毛主席。可此时颈部恶疮已恶化成碗大脓疮,而彼时医疗资源匮乏无力回天。弥留之际,马本斋教导儿子:“长大了要像孝敬父母一样保卫祖国。” 2月7日,43岁的马本斋溘然长逝,床头还放着未写完的《给毛主席的信》。
回民支队
此后回民支队在杨得志率领下奔赴延安,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抗战中作战870余次,歼敌3700余人,后又再度投身于解放战争之中。
第五集 不朽英魂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有两位英雄以生命诠释了“人民战争”的伟力与“舍生取义”的赤诚。一位是用石头炸出“天女散花”的地雷战创始人李念林,一位是手托炸药包定格永恒的爆破英雄董存瑞。
1940年,莱芜中茶叶村的李念林目睹日军“三光政策”的暴行,自告奋勇加入民兵队,担任民兵队长。彼时抗日根据地武器匮乏,民兵多持长矛土枪,连手榴弹都得数着用。李念林改装自制了地雷、“石雷”等,还发明了“连环雷”“吊雷”“滚雷”“丁字雷”等各种布雷法。8年抗战,李念林率民兵作战300余次,歼敌1000余人,培训了2000多名爆破手。
李念林
1929年出生于怀来县南山堡村的董存瑞,则在14岁就成了“小英雄”。三区区委书记王平因日军扫荡被围,董存瑞急中生智将王平藏在自家卷席堆后,面对刺刀面不改色。董存瑞不仅勇猛胆大,还很擅长动脑筋,在和民兵一起进行“破交行动”时,他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镰刀麻利地割断了敌人的通讯线,推动了“破交”行动快速完成。在1945年抗日大反攻时,16岁的董存瑞瞒着父母悄悄离开家园,实现了自己的参军梦。只可惜他的生命,最后永远定格在了19岁的那片火光中。不管是李念林还是董存瑞,他们都用最朴素的勇敢与最纯粹的忠诚,诠释了“人民英雄”的真谛与意义。
董存瑞
第六集 最后的飞虎队员
第六集所讲述的是中国大陆最后一名飞虎战机飞行员——王延周的传奇故事。1940年,山东农家少年王延周考入黄埔军校,后又报考航空学校,远赴美国受训。1943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归来的王延周加入陈纳德创建的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驾驶P-40战斗机参与抗日战争。抗战期间,王延周执行任务上百次,击落敌机5架、击伤10余架,获“王牌飞行员”称号。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为运输物资,中美开辟“驼峰航线”,海拔最高7000米,王延周八次穿越此死亡航线运送物资。1946年3月,王延周执行任务时遇沙尘暴,迫降解放区。解放区的欣欣向荣让他的思想起了变动,王延周最终留在了解放区,后加入东北老航校培养飞行员。
王延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延周驾驶的飞机在第二编队,担任左僚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2005年6月25日,85岁的王延周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4月,92岁的王延周离世,这位中国大陆最后一名飞虎战机飞行员,用一生诠释了从热血少年到蓝天英雄的传奇。
第七集 马保三传奇
第七集主人公马保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888年生于寿光的马保三,20岁便带领村民抗捐抗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流亡朝鲜、东北,在汤原县组建山林游击队。1936年,他斗倒贪污旧乡长,被百姓推举为湖东乡乡长。马保三打开自家粮仓、房屋供抗日志士食宿,全力支持抗日斗争活动。1937年10月日军攻占德州,寿光告急,马保三成立湖东乡抗敌后援队,在芦苇荡秘密练兵。12月29日,寿光县委在此召开誓师大会,700余名队员齐聚,马保三宣布八支队成立。1938年1月,日军沿苍潍公路进犯寿光,刚成立不足一月的八支队首战告捷,队伍迅速扩至2000余人。
马保三
此后,马保三率部东进,与七支队合编为鲁东游击队指挥部,任总指挥转战平度、掖县,1939年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第1旅,成为山东主力部队。1964年2月,马保三病逝于济南,安葬于英雄山烈士陵园。从打开粮仓供战士食宿,到芦苇荡里誓师起义,从三里庄伏击战首战告捷,到守护统战火种,马保三与八支队的烽火传奇,至今仍在齐鲁大地回荡。
第八集 沂蒙母亲王换于
1888年出生的沂蒙农妇王换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朴实坚韧书写了“平凡人做非凡事”的传奇。1938年王换于入党后任村妇女救会长。1941年冬,日军“铁壁合围”扫荡中,《大众报社》成员毕铁华遭日寇折磨三天三夜后丢弃于荒野。王换于救下毕铁华将其藏进山洞,每日冒炮火为其送饭。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转移时留下47个干部子女,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5天将27个孩子安排到可靠农户家中。日军扫荡时,她将孩子藏进两个山洞,老伴望风、儿媳喂奶,自己摸黑送热汤,47个孩子无一夭折。1941年,她受托保存记有全省抗日干部名单的机密文件,填补了抗战史料的空白。
王换于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了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朱瑞妻子陈若克与出生仅18天的女儿一同牺牲。王换于卖了自己家的三亩田,置一大一小棺材,让儿子推车载陈若克遗体回乡安葬。1989年,王换于百岁离世。这位不识字的农妇,用土炕、山洞、花布包,托举起革命未来,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她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娘”,被誉为“沂蒙母亲”。
第九集 常大娘和她的“地道战”
为抗战胜利默默付出的,不仅只有前线战士,也有普通民众,第九集的主人公常大娘便是其中之一。常大娘本名刘相会,1891年生于山东乐陵三间堂乡刘玉亭村。由于家境贫寒,9岁就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她虽不识字,却十分明事理、有主见,村里人都叫她常大娘。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乐陵,47岁的常大娘带领全家积极照顾伤员、掩护八路军战士。为了更好地隐蔽和照顾伤员,同时为八路军提供安全的会议场所,1942年冀鲁边区党组织决定在常大娘家挖掘地道。地道内设置了区委、县委书记工作处,开会处,粮食枪支存放处,文件存放处等。有地道作掩护,常大娘家成了冀鲁边区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过来开会、养伤的战士越来越多,常大娘曾一天做过17顿饭。
常大娘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常大娘家的地道从未被发现,应急出口甚至没启用过。解放战争胜利后,曾在常大娘家住过的党员干部和士兵纷纷前来看望常大娘。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病重,她向前来看望她的县领导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常大娘去世,享年83岁。
第十集 中国王牌飞行员
1938年3月25日,鲁南台儿庄上空,25岁的中国飞行员何信驾驶战机,在油尽弹绝后猛地侧翻,如一道流星撞向敌机。三天前,他在绝笔信中叮嘱家人:“教球球说话,先教‘抗日’二字,再喊爸妈。”这位广西桂林的热血青年,用生命在长空写下了“精忠报国”的壮歌。
何信
何信生于同盟会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亲友劝阻,放弃无线电专业投考空军。1933年何信被选送日本深造,1934年回国任广西航校教官,为中国空军培养骨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何信主动请缨奔赴前线。1938年3月台儿庄大战打响,何信率14架E-15战机驰援,不料遭遇日军埋伏。在油弹将尽时,何信驾驶战机冲入敌群,右肩、腰部中弹,肺部被打穿。他强忍剧痛撞落敌机,最终英勇牺牲。
第十一集 “波波夫”传奇
《X档案·抗战传奇》最后一集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无名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重兵盘踞的齐齐哈尔成为北满军事中枢,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与中共合作派遣情报人员潜入。1934年,中共党员张永兴从苏联受训归来,化名“张惠民”在此建立东线情报站,代号“波波夫”,以家庭为掩护将后院小仓房改造成秘密电台据点。这个情报站有20多名成员,遍布各个行业:新闻记者套取军政动态,铁路司机记录军列调度,店铺老板传递密信......两年间“波波夫”情报站向苏联发送数百份日军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核心机密文件,成为刺向日军后方的“暗刃”。1936年9月,中苏边境情报员高立良被捕供出三道沟情报点,负责人蔡秀林叛变,全盘招出“波波夫”情报站。
张永兴、张克兴兄弟
1937年11月4日夜,张永兴察觉异常冒险回家转移电台和文件,与前来接应的弟弟张克兴一同被捕。在日军宪兵队酷刑下,他与战友们“坚不吐实”。1937年1月5日,张永兴与另外7名情报员被日军秘密押至北郊乱坟岗处决,年仅30岁。1948年,中共党组织找到他们的遗骨,移葬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这些从未在阳光下露面的英雄,终于有了刻着名字的丰碑。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以3500万同胞的伤亡为代价,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X档案·抗战传奇》将带领观众重回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聆听抗战英雄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故事,传承和弘扬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真正做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一起去优酷《X档案·抗战传奇》里,重温80年前那些不能忘却的人与事!
— THE END —
作者 | 王雪宁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