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 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地理过程解题思维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 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 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 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 环节是形成了地堑; 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 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渗, 地下水位抬高, 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 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 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 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 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水流速减慢, 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
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2008 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 G 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 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 ,水土流失较轻。”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 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 ,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 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 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 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 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
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 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 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 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 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四)假设推断法
“假设” 是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它是根据现象或问题提出新问题, 然后进行大胆猜测,提出各种假设,再通过推理、实验或过程模拟逐一进行剖析验证,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答,可先进行某种假设,然后推断其发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则排除假设,进行新的假设,一直到正确为止。当然, “条条大路通罗马”,假设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设也可能推断出同一正确的结果。
二、地理常见过程归纳整理
1. 三大岩石形成过程
沉积岩形成示意图
2.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3. 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4. 三角洲形成过程
5.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6.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9.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10.石蛋和石环形成
11.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岩—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
13.泉水、温泉形成过程
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16.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7、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9.盐碱化形成过程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20.河流袭夺过程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21.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22.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3、城市化过程
24、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