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近日,邯郸新闻传媒中心30余名小记者怀着对家乡历史的好奇与向往,走进邯郸市文史馆与方志馆,学习了解邯郸市情,包括地理位置、建制沿革、人口社会、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民俗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他们在文字、图片与实物交织的世界里,读懂了邯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累累硕果。
邯郸市方志馆以“志载邯郸”为主题,集“展、阅、藏、研、用”功能于一体,分为三个单元全面展示邯郸的方志文化与市情风貌。一进展厅,整面墙上的“邯郸之貌”便牢牢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大家了解到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独特区位,西依太行、东接华北平原的多样地貌,以及各县市区的具体地理分布,对家乡的“形”与“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实景展示的“送羊风俗”引起了阵阵惊叹。造型生动、寓意深厚的“面羊”,不仅让孩子们着迷,更引出了一段温馨的传统故事:每年农历七月,外公外婆和舅舅会为外甥送上“面羊”,寓意感恩与亲情,祈福孩子安康成长。小记者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不时追问细节,感受民俗中蕴含的深厚人情。方言展示屏前,大家踊跃点击试听永年、魏县、武安等地的乡音,“中不中”“咋来”等质朴的方言词句让现场笑语不断,在声音中触摸到地域文化的温度。“邯郸成语互动区”气氛尤为热烈,“胡服骑射”“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成语通过图片谜题的形式一一呈现,小记者们争相抢答,在趣味游戏中深化了对“成语之都”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自豪。
此外,地方名人墙、风物特产展与县志编纂史料等内容,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从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到如今各行各业的杰出建设者;从魏县鸭梨、永年酥鱼,到历史悠久的峰峰陶瓷……小记者们在跨越时空的讲述中,体会到邯郸人才的辈出与物产的丰饶,也更加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与持续创新的活力。
随后,小记者们步入邯郸市文史馆。这座综合性展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利用、交流于一体,巨幅屏幕上正动态呈现着邯郸历史文化的变迁历程。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大家的视线聚焦于邯郸近现代的发展脉络。在“煤矿资源展区”,实物标本和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邯郸作为重要煤炭基地的往昔,矿工们在艰苦环境中开采“黑色黄金”的故事,令人动容,也更懂得了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贡献。“陶瓷文化展区”中,古代的青瓷、白瓷与现代艺术瓷相映生辉,尤其是峰峰陶瓷厂的沿革与创新,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家乡产业的升级。在“运输与教育展区”,从昔日的马车、人力车到今天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交通方式的巨变折射出城市的时代飞跃;而从私塾到现代多元的教育体系,则体现出邯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让小记者们在感慨历史进步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
尽管参观时间短暂,但这次活动却让小记者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系统了解了邯郸的自然与人文,更通过实物、影像和互动体验,直观感受到家乡从工业重镇迈向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辉煌历程——既有民俗传统的温情传承,也有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感分享给同学与家人,以实际行动传承家乡文化,努力学习,未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徐颖 李寒霜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