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膨胀阀制造车间里,机械臂不知疲倦地舞动,自动化设备精准衔接、高效运转。与此同时,宁波(前洋)直播中心内,AI主播正24小时不间断直播——数字与机器,正以另一种语言重塑生产。
当机器学会了“思考”,人必须更懂“创造”;当车间趋于“无人”,人才更应成为“核心”。今年,浙江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上半年,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1.0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7.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34万人,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技能支撑。
家门口的“精技营”:
构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
夜幕降临,浙江不少社区与产业园依然灯火通明。“白天上班,晚上学技”——刚下班的工人、待业青年和转型劳动者纷纷走进“夜校”,他们目标明确:提升技能、增强竞争力、实现更好发展。
数字经济腾飞,制造业加速转型,一线劳动者提升技能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没时间、跑得远”成了现实阻碍。何解?浙江创新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通过整合培训中心、院校与社会机构,构建起覆盖“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三级培训网络,目标很实在:把课送到家门口,实现“就近就能学,学会就有用”。
怎么建这个“圈”?关键是资源往下送,跟着需求走。
在宁波北仑区的大港工业社区的电工培训班,几十名学员一人一桌,每张桌上都摆放着示波器、电路板和成套接线工具。学员们手持探针,紧盯屏幕跳动的波形,时而记录数据,时而调整线路……这个聚集了9万多名产业工人的纯工业社区,联合高校和培训机构推出“精技赋能营”和“新工人夜校”。这里不仅开设工业机器人、AI技术应用等贴合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课程,还提供“随学随考、考完认证”一站式服务。“下班走几步就到,学完直接考证,太方便了。”台晶(宁波)电子有限公司员工林啸说。如今,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还评上了宁波市“首席工人”。
这样的“精技营”,遍布之江大地。
在温州永嘉,“技能大篷车”载着智能设备、师资和认证服务开进村庄,把技术送到村民手中;在杭州余杭区仓前街道,培训站整合16家机构,借助“就业培训导航”自助机和线上平台,将直播电商等紧缺工种课程送进社区楼宇。一位刚完成“直播招聘师”培训的学员欣喜地说:“我以前在菜场摆摊,从没想过能当上主播。现在我还开了工作室,收入翻了一番!”在宁波江北区,直播中心为学员打造“培训—考证—就业”无缝衔接的闭环服务,通过“定向输送+就业扶持”模式,推动学员就业。
如今,浙江已建成覆盖所有县(市、区)的培训基地和180个乡镇站点,技能培训网络越织越密。想要学技能?抬脚就到,出门就行。
车间里的“新课堂”:
校企共建技能人才“练兵场”
走进宁波市(北仑)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注塑机轰鸣中,学员们正围着设备练实操——有的记参数,有的调程序,企业工程师在旁随时指导。“先进设备可以买,但能操作、懂工艺、会优化的高技能人才难找。”宁波技师学院副校长俞忠耀指着实训台说。
随着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迭代升级的智能工厂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浙江省人社厅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技能强企”行动,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型企业培育力度,共同打造一个个人才“练兵场”。
“我们引进顶尖设备,学校负责理论,企业强化实操。”俞忠耀介绍。该中心与海天集团合作建成注塑机实训基地,并联合多家机构开展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等实战培训。目前中心拥有六大实训区、超200台高端设备,可同时培训500人,年培训量近万人次。
企业也主动扛起培养责任。位于绍兴上虞的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打造了“理论+实操+创新”三位一体的虚拟实训中心,配备仿真系统和VR实景操作站,自主开发300余门课程;海天集团创建“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与140多所院校合作推出290门定制课。“我们不仅生产设备,更要培养会用设备的人。”人才工厂总经理孔祥成说。
世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员工刘青山,正赶上了企业升级的关键当口——公司新引进一批注塑机,推进智能化改造。为了更快上手,他专程从黑龙江赶到宁波参加培训。“不只是学操作,更要懂排查故障、优化工艺。”他说,“拿到认证,月薪能涨3000元,这证在行业里很吃香!”截至目前,这里已培养9800多名紧缺技能人才,合作企业用工成本降低超三分之一。
浙江的校企合作不止于“一校一企”,更走向了开放、多元的生态共建。杭州率先组建数字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集结浙江大华、新华三、支付宝等30余家头部企业及多家院校,让企业不再只是人才的使用方,更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课程的开发者和证书的颁发者。
如今,浙江的技能培训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产业味”:企业工程师登台授课,技术专家带来真实项目作考题,考场变身项目复盘会。更让学员振奋的是“一试双证”——通过考核,既可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能拿到企业联合认证的岗位资格证书,真正实现“全国通用、行业共认”。截至2025年7月底,全省已开展“一试双证”试点考核共224个批次,14653人取得“双证”。
就好业的“快车道”:
定制培训让大学生成为产业新力量
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后,李康一度陷入迷茫——企业招人,都想要“上来就能上手”的。“面试了几家,都卡在实操这一关。”屡屡受挫,他甚至萌生了“先回家歇一阵”的念头。
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仍缺一条高效对接的通道。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处处长沈龙点出了现实:“我们也没法盯着每家企业的需求开课,综合类大学更难。”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潘钧飚坦言:“订单班虽好,但成本高,学生留不留得下也没谱,规模始终有限。”
如何精准畅通?绍兴滨海新区探索“四位一体”职技通改革,联动教育、人社、科技等部门,构建“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直通”正向循环体系。“企业按需‘下单’,院校‘接单’定制培养,学员‘签单’实训取证就业,实现快速上岗。”绍兴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柴盛华介绍。
李康就是这条“快车道”上的亲历者。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新能源汽车维保”特训班。从动力系统检测到拆装维修,企业员工怎么干,他就怎么学,“一个月就上岗了。”如今,李康已是绍兴三花汽车热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
“我们聚焦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开展短周期、高强度、硬实操的培训,学生用得上,也让企业降本增效。”柴盛华说。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帮助786名大学生直接就业,并为企业节省15%的用工成本。
企业对这类技能人才期盼已久。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胡梅说:“产线特别需要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大学生——他们学得快、后劲足,正是智能制造最需要的新力量。”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的高级技师王青松也从自身经历出发补充道:“有大学理论基础,对工艺原理掌握得更扎实,经过培训能快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瞄准这一需求,浙江持续推动技工院校面向待就业大学生开设短训班、假期特训乃至全日制技师班,让更多大学生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潮涌之江,动能澎湃。一批批技能人才锤炼真本领,走进智能车间、融入数字浪潮,成为激活制造革新、推动技术落地的坚实力量。技能之光,正将浙江高质量发展之路照得明艳艳、亮堂堂。(本网记者 徐丽洁 编辑 张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