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初秋的白云山镇,晨露还挂在辣椒上,田间地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采摘声。翠绿的八号椒压弯枝头,农户们挎着篮子穿梭其间,将新鲜辣椒麻利地采收装袋;不远处的辣椒收购点里,分拣、称重、装箱的忙碌身影与货车引擎声交织,恒温保存的辣椒装运冷链车正等待着奔赴广州市、佛山市、深圳市。一幅“田间采、地头收、冷链运、市场销”的丰收图景正在上演。
![]()
白云山镇思京村辣椒种植基地。
“得趁着天气好抓紧抢收,送到收购点还是很好的价钱!”白云山镇改尧社区村民龚云秀介绍,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今年辣椒长势远超往年。“以前种蔬菜愁销路,现在镇区有蔬菜收购点,农民职业经纪人还上门技术指导,这个月少说能赚2500块钱!”龚云秀直起身,望着基地连片的辣椒笑着说道。为方便农户售卖蔬菜,白云山镇在镇区农贸市场、思京村、金山村等辣椒主产区设置了6个固定收购点及3个流动收购点,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交易,切实打通了辣椒产销“最后一公里”。
![]()
白云山镇思京村辣椒种植基地。
在思京村收购点,新鲜辣椒按品质整齐码放,农民职业经纪人毛敏正拿着记录本核对重量,身旁的货车已整装待发。“精品八号椒2元一斤、牛角椒1.5元一斤左右,价格全公开,农户卖得踏实。”毛敏边说边给刚送来辣椒的农户结算,“我们早晨就开工,当天收的辣椒必须当天运走,保证到广东还是新鲜的。”在长顺辣椒“勇闯”大湾区的路上,农民职业经纪人是关键桥梁。今年是毛敏到白云山镇从事辣椒收购的第7个年头,最初她孤身赴广州摸索市场,攻克销路与保鲜难题,如今她带领团队搭建起从产地到市场的供应链,见证了白云山辣椒产业助民增收的发展之路。“我们每天都要发2-3车,每车10吨左右的辣椒运到广州,今年已经运了1600吨,价值300余万元。”毛敏说,团队一直坚持“不亏老百姓”的原则,每年发放辣椒种子,还手把手教农户按市场需求种出优质辣椒,“看着大家腰包鼓起来,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
晨露挂在辣椒上。
采收后的保鲜难题,早已被提前破解。毛敏的团队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租赁冷库存储辣椒,既延长了保鲜期,又为村民新增了就业岗位。在思京村冷库内,村民石兴央正和工友们分拣辣椒,熟练地挑出杂质和次品。“每年地里忙完了就来这儿打工,一个月能挣4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日子太舒心了。”石兴央笑着说。
![]()
龚云秀采摘辣椒。
白云山镇人大主席陈明华表示:“冷库带来的不仅是村民的‘薪金’,还有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租金’,每年都有稳定的村集体收益,反哺到村里的道路修缮、水利建设中,形成‘产业兴、集体强、民生暖’的良性循环。”据了解,白云山镇的辣椒能在大湾区“圈粉”,离不开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让农户实现了“种有所依、销有所靠”。
![]()
等待发走的冷链车。
“今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8700亩,其中辣椒种植面积6537亩,预计总产量1.15万吨,产值达2750万元左右,带动260户农户增收。”白云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费仕恒介绍,下一步全镇辣椒产业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邀请县级农业技术部门、省级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引进优质品种,进一步提升辣椒品质。同时,还计划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让长顺辣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冷链运输车驶离收购点,车尾灯划破暮色。从田间的青翠辣椒到农户账户里的增收款项,从村集体的冷库到大湾区的餐桌,小小辣椒在白云山镇串起了一条充满生机的致富路,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这串“富民椒”正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图/文 侯博文、谢思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