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28岁的产品经理林夏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她眼底的红血丝——这是她连续失眠的第三天。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数亿中国失眠族的生活里上演。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曾是人们对睡眠最朴素的认知。然而当24小时运转的城市霓虹与996工作制成为时代注脚,“睡个好觉”却悄然从生活刚需升级为奢侈品。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48.5%。据Flywheel飞未数据统计,2025年我国有超过5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
图源:AI生成
睡眠危机,从社会问题到经济现象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描绘出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我国居民平均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仅6.75小时,平均清醒次数1.4次。这远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的成人日均睡眠时长应达7-8小时的标准。
睡眠质量不仅是个体健康问题,更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认为,对互联网、手机的依赖是主要原因之一。数字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睡眠: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且有52%的人在零点后入睡。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陆林指出:“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在睡前暴露于蓝光等刺激性光源下,生物钟被干扰;同时,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会形成精神依赖,这也会引发入睡困难或睡眠节律问题”
睡眠经济,五千亿蓝海市场加速扩张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一场围绕“睡眠修复”的千亿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达4955.8亿元,同比增长8.6%。
从2016年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从2616.3亿元一路攀升至4955.8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6586.8亿元,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巨大消费需求之下,诸多企业涌入“睡眠赛道”。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96万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2023年全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达1061家,同比增长15.7%,为近五年注册量增速最大的一年。
三大赛道,环境、保健与科技助眠并进
中国睡眠经济强劲增长的背后,环境助眠、保健助眠、科技助眠三大细分领域从不同维度发力,以不同方式为睡眠困难人群带来希望。
环境助眠:从“基础配置”到“场景革命”
环境助眠作为相对传统的助眠主赛道,市场规模一骑绝尘。2025年3月市场整体增速即达到13%,寝具三巨头(被子、枕头、床垫)增长依旧强劲,耳塞、香薰成为新黑马,其中耳塞以22%的增速领跑。
环境助眠的下一战场在于“场景颗粒度”的深耕。针对学生群体,兼具遮光与便携性的宿舍床帘、静音耳塞;商旅人士亟需的折叠式颈椎枕、迷你香薰机;母婴家庭期待温和无刺激的助眠香薰、恒温睡袋等产品。
2.保健助眠:黑马品类狂奔,垂直细分制胜
当“睡前一杯热牛奶”的传统助眠方式遇上现代消费审美,保健助眠赛道以双位数增速成为睡眠经济中的“黑马”。助眠饮品大多添加了酸枣仁、GABA、茶氨酸等天然助眠成分,口感多样,饮用方便,成为不少消费者睡前的新选择。
保健助眠领域在内容及货架电商均呈现出双位数的高增长态势,膳食营养品尤其显著,助眠饮品以超100%的倍速迅猛增长。
垂直人群细分型产品展现出广阔前景。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银发市场销售额增长了3倍,针对老年人睡眠浅、易醒等特点,一些添加了传统滋补成分如茯苓、枸杞等的助眠保健品备受青睐。
3.科技助眠:从“监测工具”到“睡眠管家”
科技助眠赛道最能体现睡眠经济的“科技力”。以智能手环、睡眠监测仪为代表的设备品类,正以超100%的销额增速颠覆传统助眠逻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记录睡眠数据”,而是追求“主动干预睡眠质量”。
智能床垫更是进一步升级,有的具备零重力调节功能,减轻身体压力,有的能根据用户睡眠状态自动调节软硬程度,为用户打造最舒适的睡眠支撑。
《2025年睡眠经济电商市场分析报告》指出,科技助眠(按摩椅、智能床垫、智能手环)等技术产品市场规模超过26亿元,增速高达90%,远高于市场规模为16亿元、同比增速为26%的保健助眠类产品。
图源:AI生成
消费新势力,年轻人成为睡眠消费主力军
睡眠市场消费主体正呈年轻化趋势。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从年龄分布来看,睡眠经济消费主体集中于23至40岁中青年人群,占总消费人群的83.2%,远高于其余年龄段。
具体来看,23至30岁的消费者占比为34.9%,31至40岁的消费者占比则高达48.3%。年轻人对创新类助眠产品、服务接受度更高,更愿意尝试。因此消费主体呈年轻化趋势,也对于睡眠市场起到带动作用。
代际差异显著,年轻人的睡眠健康亮起红灯:00后中重度睡眠困扰人群比例激增11%,90后、70后则攀升5%。
产品争议,智商税还是真神器?
随着科技助眠产品大量涌入市场,从智能睡眠仪、智能床垫,到重力眼罩到助眠耳机等,不仅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也从几十元到数万元参差不齐。围绕它们是智商税还是真科技的争议也甚嚣尘上。
艾瑞咨询最新的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在有睡眠困扰的人群中,有91%曾购买或使用助眠产品来改善自己的睡眠。但仍有66%的用户表示,现有产品不太能满足自己改善睡眠的需求。
以近期走红的重力眼罩为例,一些长期受失眠、焦虑困扰的消费者表示在使用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对重力眼罩持有怀疑态度。部分人觉得,重力眼罩带来的压力感不仅没有助眠,反而造成了颈部和头部的压迫感,影响睡眠体验。
行业挑战,标准缺失与产品同质化
尽管当前睡眠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数据显示,有超四成消费者认为当前睡眠产品存在价格虚高、产品实际助眠效果弱等问题。原因大概是这个市场发展太快,产品鱼龙混杂,当前缺乏有效行业标准,行业监管急需加强。
产品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当前睡眠市场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虽然概念满天飞,但同类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学视角,睡眠本质与正确认知
睡眠专家提醒,睡眠问题成因复杂,有的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比如焦虑症,还有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科学对待。
因此,要先搞清睡眠障碍的原因,才能对症选择缓解的方式。多数失眠、入睡困难的人都是因为白天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助眠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但却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睡眠医生则谈到,医生往往不太强调或夸大失眠的危害,这样会把患者带入一个误区,让他们不停地关注失眠这件事情,反而会加重失眠程度。不正确的睡眠认知可能导致急性失眠升级为长期失眠。因此,应该摆脱对失眠成因的迷思、过度反刍、睡眠期望过高等不良心态。
专家建议,出现严重睡眠问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包括睡前放松、科学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锻炼等。
那些贴上“助眠”标签的产品,真正能成就“好梦一场”的,不仅仅是科技和价格,更是对睡眠科学的理性认知和健康生活的日常实践。也许凌晨两点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而属于睡眠经济的未来,才刚刚开始醒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