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现场踏勘是项目可行性研判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一个非常专业且重要的程序。
踏勘的细致程度直接决定了后续方案是否可行、预算是否准确以及工程能否顺利推进。
现场踏勘主要看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可以概括为 “外部环境、楼体本身、内部空间、居民协调”四大板块:
一、 外部环境条件(能否“放得下”)
这部分主要考察楼外公共区域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安装电梯井道和连廊,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一)楼间距与通道宽度
测量单元门与相邻楼栋、围墙、树木之间的净距离。
确认能否满足电梯井道和消防通道的最小宽度要求(通常要求消防通道净宽不小于4米)。
如果加装电梯后通道宽度不足,方案基本不可行。
(二)地下管线情况(踏勘重中之重)
必须查明拟安装电梯位置下方的地下管线分布,包括:
(1)强弱电
电缆、光缆
(2)给排水
自来水、雨水、污水管道
(3)燃气
天然气管道
(4)供暖
暖气管沟
电梯基坑需要开挖,任何重要管线迁移都涉及高昂的费用、复杂的审批和漫长的协调周期,是影响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关键因素。
(三)绿化与公共设施
查看是否需要移栽树木、拆除报箱、信报箱、照明设施等。
评估对低楼层住户采光、通风的影响程度。
(四)地质条件
初步观察地面情况,是否为回填土、软地基等。
这关系到基坑支护的难度和成本,最终需以地质勘探报告为准。
二、 楼体本身结构(能否“撑得住”)
这部分考察建筑本身是否具备加装电梯的客观条件。
(一)建筑结构类型
判断是砖混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对沉降更为敏感,对基础设计和井道与原结构的连接要求更高。
(二)单元入口现状
查看单元门是否有门厅、雨棚,其结构和高度如何,这直接影响连廊的接入方案。
测量入口处的台阶、平台尺寸。
(三)楼体健康状况
观察山墙(拟安装电梯的墙面)是否有开裂、倾斜、沉降、风化等明显结构性问题。
如果楼体本身已是危房,则不宜加装电梯。
(四)基础与承重
电梯井道通常采用独立基础,需确保与原楼基础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相互影响。
踏勘时可初步判断原楼基础的大致位置和深度。
三、 内部空间与布局(能否“接得上”)
这部分考察如何将电梯与既有楼层连接起来,以及电梯本身的规格。
(一)楼梯间布局与休息平台
测量每个楼层的楼梯休息平台(缓步台)的宽度和高度。
这是决定连廊长度和半层入户(停靠在休息平台,用户需上半层或下半层楼梯)还是平层入户(直接停靠在楼层走廊)的关键因素。平层入户条件最优,但往往受限于内部布局。
(二)候梯厅与连廊
评估休息平台或走廊是否有空间形成一个小小的候梯厅。
测量连廊需要跨越的距离,连廊长度一般不宜过长(通常建议不超过2米)。
(三)电梯规格选型
根据楼内居住的老年人比例,初步判断所需的电梯载重量(常用630kg或800kg)和轿厢尺寸(能否容纳担架)。
确定电梯采用钢结构井道还是混凝土井道,前者成本稍高。
四、 居民协调(能否“谈得拢”)
踏勘不仅是技术活,也是沟通活。
(一)与低层住户沟通
现场感受低楼层(尤其是一、二楼)住户的态度和主要诉求(如采光、通风、噪音、隐私影响以及补偿诉求)。这是项目能否成功推进的最大变量。
(二)初步意见征集
利用踏勘机会,与遇到的居民简单交流,了解整栋楼业主的整体意愿倾向。
五、现场踏勘后需要的意见
一次专业的踏勘不应只是“看看”,而应形成初步结论:
1、初步可行性判断
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基本可行。
2、首选方案建议
推荐半层入户还是平层入户,井道大致位置。
3、关键风险提示
明确指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如管线迁移难、楼间距不足、消防通道问题、树木移栽、低层反对强烈等)。
4、下一步工作建议
是否需要立即联系管线单位勘测、是否需要启动地质勘探、是否需要重点攻克某户业主等。
附:如武汉市的规定:
六、结语
现场踏勘就像医生“望闻问切”,要全面查看“患者”(楼栋)的“体格”(结构)、“周边环境”(空间)和“病史”(现状),并与其“家属”(居民)沟通,最终做出一个科学的“初步诊断”,为后续的详细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