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运河中学退休教师刘企华先生以扎实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斐然的写作成果,在教育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企华老师在运河中学任教长达20年,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魅力。他讲课时操着带有江南风格的普通话,抑扬顿挫。每讲一篇课文,必先通读,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再细致分段,逐句逐词讲解重点。讲解时,他旁征博引,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还会精准指出考点,从日常小测验到高考,一一说明,让学生对知识的重要程度一目了然。在他的教导下,班级语文成绩在学校同年级乃至全县会考中都名列前茅。
刘企华老师的公开课备受赞誉,真实、扎实、独特、出彩是其教学风格。退休前告别讲台的最后一课,还吸引了邳州市教育局视导组前来听课,得到好评。
作文教学是刘企华老师的强项。他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全班同学在他的要求下,积累生活点滴,坚持写小作文《生活浪花》。同时,他着重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总结作文框架、格式,还通过细改作文、点评范文、出版小册子等辅助办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经他批改推荐的学生作文,有116篇在报刊发表,其中27篇被出版社收编出版。在省教育厅编辑的《江苏省中学生作文选评》中,他学生的作文占比达7.5%。他指导学生参加作文比赛,78篇获奖,其中在全国性和华东六省一市比赛中就有27篇斩获佳绩。
1983年,他在徐州地区六县一市作文教学研究会上的发言引发轰动,随后应邀到丰县、沛县、睢宁、铜山等地巡回讲学,介绍作文教学经验,是徐州地区唯一获此邀请的老师。此后,在运河中学召开的徐州市中语会上作主旨发言,长达一个半小时;在江苏省中语会以及江苏省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他都作为徐州地区唯一代表发言,分享教学经验。
除了教学,刘企华老师的写作成果也十分突出。退休前,他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31篇。如《捕捉生活浪花》发表于《江苏教育》并被数十家报刊转载;《从作文批改的苦役中解脱出来》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还获当年“优秀文章”三等奖;《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做法和体会》被省教育厅编入专辑出版发行 ;《百花园中苦耕耘,第二课堂结硕果》被编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书籍。他还编辑出版了《观察与描写》《生活浪花》《文言文手册》等书,每册发行量超2万。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出版了《青少年怎样做人》《家长怎样育子成才》等教育理论专著和《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中考作文怎样得高分》等作文教学经验专著,还有两部70余万字的《平园凡花·回忆录》《平园凡花·笔耕成果》待出。
岁月未曾消磨热忱,退休更未隔断牵挂。告别讲台以后,刘企华老师依然关心着学校的教育和教学。
在参加运河中学老教师座谈会上,刘老师就如何发扬“运中精神”,提出了“深入挖掘,精准总结,积极宣传,大力弘扬,继续传承”的观点,随后写了长达15000字的“建言”送给校长。校长表示要认真研究,把“运中精神”作为核心,容纳到“校园文化”之中。
在了解到学校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后,刘老师立刻写了“运河中学语文老师,是不是以考试作文替代课堂作文”等“八大问”告知校长。校长派工会主席上门取件并立刻召开校长办公会,进行追问,要求语文学科负责人调查整改,其他学科也要借机反思,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刘老师把新近写就的《以敏锐之眼洞察问题,用温暖之语叩开心门——谈谈教育转化学生的做法和体会》一文发给校长,校长于次日召开全校安全工作会议,亲自读讲了这篇经验总结,随后指令办公室主任印发给相关科室和全体班主任研读。
从讲台到幕后,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刘企华老师对教育的赤诚与坚守。杏坛耕耘的岁月里,他以粉笔为犁播撒希望;退休后的时光中,他以建言为烛照亮前路。这份跨越时光的教育情怀,已经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
岁月为这位87岁老者刻下年轮,却未减其育人情怀。愿时光温柔,护他步履从容;愿安康常伴,让他笑对流年,在教育事业的蓬勃回响中,安享惬意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