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泉州展开了一场消灭大蜗牛作战,引起了不少社会上的关注。而这种大蜗牛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泛滥,不仅体型巨大,甚至一只上面还携带了100条寄生虫。
哪怕用手触碰一下,就可能还会引发40℃高烧。只是没有想到,这样的毒物就还有人食用,2021年的广西就有人曾煮一大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高温会杀菌吗?
大蜗牛
2021年夏天,广西南宁某小区的草坪上发现了一些“不速之客”,体型硕大、外壳带纹路的大蜗牛。
它们不像平时见到的小蜗牛那样人畜无害,而是动不动就伸出触角,慢悠悠地在湿漉漉的地面上爬行,引得不少人驻足围观。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业主把这些蜗牛捡回家,煮成一锅“美味”,还拍照发到了业主群里,引发了一场关于“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吃”的激烈讨论。
这位老兄自信满满,说自己从2019年就开始吃,从没出过事。但群里的邻居们可急坏了,纷纷劝他,蜗牛寄生虫多,千万别乱吃!
那么,这种蜗牛到底是什么来头?它真的能靠“高温煮熟”就安全食用吗?其实这种蜗牛的大名叫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它们原产于非洲东部,后来随着植物运输、货物贸易等方式“偷渡”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带回的植物中就不小心夹带了它们的卵或幼螺,最早在厦门登陆,之后逐渐扩散到南方多个省份。
非洲大蜗牛体型惊人,成体壳长一般在5–10厘米,最大的甚至能长到20厘米以上。它们的外壳多为红棕色或浅咖啡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看起来还挺有设计感。
不过,别看它们爬得慢,破坏力却不小,能危害500多种植物,堪称移动的小型收割机。为什么下雨天它们特别活跃?
其实是因为它们怕干怕晒,只有在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舒服地活动。
一旦下雨,地面湿润了,它们就敢从草丛里爬出来透透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雨后的公园、小区草地上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非洲大蜗牛的繁殖能力极其惊人,一次能产30–700粒卵,一年能产卵2000颗左右,而且它们是雌雄同体,交配机会多,后代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再加上它们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能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存,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简直如鱼得水。
它们确实已经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广泛分布,甚至开始向北扩散。这种蜗牛真的能吃吗?
行走的寄生虫库
非洲大蜗牛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吃植物,而在于它身上携带的大量寄生虫和病原体。
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会朝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方向钻,引发嗜酸性脑膜炎。
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在深圳地区,非洲大蜗牛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高达31%,平均每只蜗牛身上可能携带超过100条寄生虫。
换句话说,你随手摸一只,可能就相当于摸了一把寄生虫大礼包。除了这种线虫,它们还可能携带结核杆菌、多种细菌和病毒,接触后可能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反应。
尤其是小朋友,免疫力较低,如果出于好奇去摸、甚至拿来当玩具,更容易中招。
2021年之前就发生过真实案例,广东一名10岁男孩因为玩了大蜗牛,之后出现反复发热和头痛,最终被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这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专家明确指出,即使高温烹煮,也不能100%保证杀死所有寄生虫卵或细菌。
更何况在处理过程中,蜗牛爬过的台面、刀具、水池等都可能被污染。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碰、不捡、不吃。除了直接接触,非洲大蜗牛爬行时留下的黏液和粪便中也含有病原体。
如果蔬菜被它们爬过,没有彻底清洗就吃,也有感染风险。因此,日常处理蔬菜时一定要仔细冲洗,尤其是叶菜的背面。
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在小区、公园里遇到它们,该怎么办呢?
遇到非洲大蜗牛,该怎么办?
如果真的遇到了,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别动手!别好奇!别带回家!不管是摸、玩还是吃,都是高风险行为。
如果在小区里看到最好不要自行处理,更不要喷洒农药,应该第一时间联系物业或专业的杀虫公司。如果家里偶尔爬进来一两只,可以用食盐处理。
撒盐后蜗牛的软体部分会脱水死亡。但这方法只适合少量处理,不适合户外大规模使用。日常防护方面,记住三要三不要。
如果不小心接触了蜗牛或它的黏液,立刻用75%酒精消毒,再用肥皂搓洗20秒以上;被蜗牛爬过的蔬菜最好用流动水冲30秒,再用果蔬消毒剂浸泡10分钟;在蜗牛常出没的地方撒咖啡渣、石灰粉,定期清理排水沟和落叶。
看到之后千万不要产生好奇心,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不要相信“煮熟就能吃”;不要让小朋友拿来当玩具,防治非洲大蜗牛是一场持久战。
虽然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变成灭蜗专家,但提高警惕、做好自我保护,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事实上,不止中国承受这样的问题。
全球都在应对“蜗牛入侵”
非洲大蜗牛早就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闯出了名堂,二战前后,它们就登陆了欧洲、北美等地,尤其在海洋性气候地区更容易存活和扩散。
美国佛罗里达州,就曾因为非法宠物交易导致非洲大蜗牛被引入,之后政府曾三次开展大规模清除行动,十年花了2300多万美元。
2014年,美国农业部甚至查获了超过1200只活体非洲大蜗牛,这些蜗牛均来自同一卖家。可见,除了自然扩散,人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入侵物种的传播。
在中国,除了最早传入的褐云玛瑙螺,近年来还出现了两种亲戚,虎纹玛瑙螺和无斑玛瑙螺。后者自2014年首次被海关截获以来,十年间已在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甚至数量上超过了老品种。
有些城市居民甚至已经对它们见怪不怪,仿佛它们成了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这种心态其实很危险,容易放松警惕。
科学家指出,非洲大蜗牛之所以这么强势,是因为它们拥有两套基因组,冗余基因多,适应能力极强。再加上繁殖快、寿命长,它们很容易就能在新环境中扎根蔓延。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故事,映照出全球化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们无意中被带入新环境,却因缺乏天敌和适应力极强而快速扩张。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提醒我们,面对自然,既要保持敬畏,也要学会科学应对。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是不盲目接触、不随意放生、不轻信谣言,同时积极传播正确的防治知识。
主要信源
南宁一小区业主捡非洲大蜗牛煮来吃,专家这样建议——人民资讯2021-07-28
雨后出现这种大蜗牛,千万别碰!——2025-05-26 09:01:43来源:华西都市报
别碰!别吃!别养!一只就携带100条虫,看到赶紧远离——红星新闻2025-05-16
大雨后遍地爬的大蜗牛千万别摸,有人碰了后发烧到40度——环球网2021-06-29
非洲大蜗牛吃农作物危险大 美国农业部向其宣战——2014年08月29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